物联网不是新建一张网,而是在整合传感器设备、现有2G/3G/4G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新应用。物联网的具体应用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个层次,但要达到成熟的普及型应用则需涉及以下五个层次(见下表)。五个层次也是面向五个具体行业。可以预见的是下一代智能手机的开发重点将是物联网手机终端和标签技术,因为手机产业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保持研发活力和持续盈利,而面向新的行业的普及型热点应用便是物联网,不是视频通话、手机上网。
运营模式如何打造
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围绕社会需求来整合资源、开发新的系统才能形成成熟的产业链,4G技术之所以发展迅速,2015年将达到3亿用户,本质上是大量的社会信息化应用软件需要带宽支撑。因此手机物联网产业链的打造是发自民间需求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
手机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标签生产商、手机终端厂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行业主体。手机物联网必然是由产业链上下游中的一个环节作为核心主体,激活上下游资本。下面,将分别对五种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可行性。
模式一:以标签生产商为核心
标签生产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起步早、风险较低,从需求到生产再到运作周期短,缺点是缺乏软实力,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导致只能是面向初级应用,但是,如果下游需求激活,则会有爆发式发展。
模式二:以手机终端厂商为核心
手机终端厂商开发物联网应用有决定性优势,其开发物联网标签的技术门槛低,且可以自定标准、自成系统,将是未来推进物联网发展的领军方。
模式三:以电信网络运营商为核心
移动网络运营商具有先天的网络资源优势,目前,电信运营商也正在考虑或正在参与软硬件开发、标准研发,因此也可以作为物联网的领军力量。
模式四:以系统集成商为核心
系统集成商多面向政企客户,面向具体的应用方案的组网、软件整合团队。优势在于创新能力较强,可以整合上下游现有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具体的工程建设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缺点就是单兵作战,没有统一的核力。目前看来比较可行的是,一方面将系统集成的重心下移,将重点放在手机物联网传输层和传感层;另一方面向上通过移动虚拟网络运营方式,具体策略就是租用带宽、服务器平台,再发展就是租用云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