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拓宽领导人媒介形象新媒体传播的渠道,转变领导人媒介形象传播中的刻板形象,强化领导人媒介形象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培养领导人新媒体报道专业团队。

文/盛卉

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基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以移动设备为终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因高时效、超便捷、强互动的优势迅速发展,使社交环境和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后,与新媒体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突破以往领导人报道用通稿的局限,领导人的报道开始在微博上实现“直播”报道。各种塑造领导人亲民形象的报道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第39天,2012 年12月23日至25日,新华社连续3天对外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据主创人员之一胡创伟介绍,在习近平的人物特稿中,有很多生活细节都是首次披露,所配的23张照片中除三四张是公开发表过的之外,其他都是领导人主动“放料”,首次曝光。这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史无前例的开放态度和外宣意识。

在这组人物特稿之后,前所未有的新鲜报道形式争相出现。微博账号@学习粉丝团 近距离直播习近平的活动,称呼习近平为“习大大”,从此“习大大”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网民对习近平的亲昵称谓。

新华社“新华视点”等官方账号将直播习近平、李克强的活动作为领导人报道的新“标配”,快于新华社通稿发布。“第一夫人”彭丽媛首次随习近平出访非洲,即在微博上引发关注热潮,从此,“夫人外交”无论是对领导人的国内公众形象还是国际形象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3年10月,一则大胆使用领导人卡通形象的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在网上爆红。习近平、李克强的卡通形象成为新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4年,对习近平的形象宣传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学习小组”、“学习有方”、“学习路上”、“学习大国”、“学习进行时”、“学习大军”六个“学习”微信公众号和网上专栏,创新政治传播方式方法,兼具时效、新颖、精准、深度等特点,办出了特色,办大了影响,办成了品牌。

综上,十八大后,领导人报道的发布渠道由传统的官方媒体扩展到自媒体等多种渠道;文风由严肃刻板的政治通稿扩展为清新、亲民的表达口吻;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外,还有卡通、图解等多种形式,使得领导人以更加立体、真实、亲和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人报道应采取哪些对策?本文有四个建议。

拓宽领导人媒介形象新媒体传播的渠道

领导人媒介形象的新媒体传播应该与时俱进,拓宽渠道,争取更大范围的传播效力。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2014年在适应媒体变革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推出了不少举措,吸引了业界目光。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人民日报不仅在传播载体上实现了突破,而且在报道方式、语言等“软件”上也实现了超越。如2014年9月11日至19日,习近平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并访问亚洲四国期间,人民日报通过国际部公众微信账号“镜鉴”和海外版公众微信账号“学习小组”同步发送了《跟着习大大去出访》系列稿件七篇,引起广泛关注。

虽然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这组为新媒体“定制”的稿件和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稿件风格却大为不同,不论从标题的“习大大”还是充斥于全文的“网言网语”,这种扑面而来的“新媒体”之风都给了网民新鲜感。由于记者与习近平近在咫尺,透露出的细节权威可信,把《人民日报》记者可以近距离采访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人民网通过转发这组稿件也得到了极高的人气,助推了这组稿件由“手机端”反向转回“PC端”的传播。同时,这也促使人民日报社多个媒体的联动,通过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的威力。

转变领导人媒介形象传播中的刻板形象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工作、生活、家庭等信息在媒体报道中公开,领导人的生活化报道频频见于各类媒体。比如,“第一夫人”彭丽媛每一次亮相,她的着装搭配都是网络“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习近平的图片新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则以漫画形式向大众介绍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常态,这些都是中国领导人的公众形象逐渐走向公开、透明、亲民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报道中,领导人形象逐渐走下“神坛”,走向大众。

在新的传播形势下,对领导人的报道应当延续日常化、亲民化的趋势,拉近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的距离。除了披露家庭信息以改变领导人在新媒体上的刻板印象外,改变报道的语言风格等同样能够让领导人形象更加亲和,这在民间媒体和官方媒体上都能找到印证。

如@学习粉丝团,反映领导人最真实最朴实一面会引起极大的共鸣。

考察调研在领导人的报道中是最常见的一种选题,而读者从以往的新华社通稿中能读到的信息,往往只有几月几日,领导人到某地考察说了什么等等。而@学习粉丝团 用老百姓朴实的语言,“他这几天的奔走,太累了,他昨天跑了一天,晚上从农村赶到市里。我们年轻人跑一天都不好受,何况近60岁的人。习大大保重身体啊,地方任免得选给力的人做你帮手才能分担你压力啊”,用了一张新华社记者从未捕捉到的画面,习近平坐在一辆中巴车上,眼睛微闭,嘴微张,一副疲劳的状态。这则微博报道打破了领导人报道中的“神圣”而刻板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这样的报道目前要在《人民日报》落地还尚待时日,但是在人民日报记者为微信账号“学习小组”撰写的《跟着习大大去出访》系列中已经开始尝试。如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忙得赶不上饭点》,从标题就能够感到这股亲民之风,在以往的报道中,出现的是领导人无数次的会见、出席活动,究竟怎么个忙法,《人民日报》记者用普通人常挂在嘴上的“忙得赶不上饭点”,让网民一下子就有了亲近感,既轻松随意,又不是像以往报道中说领导人忙就用“日理万机”这样的刻板陈词。

强化领导人媒介形象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在领导人媒介形象的传播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意见领袖的作用,一方面引导既有的舆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培养新媒体舆论场域内的意见领袖。传统媒体舆论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过渡到新媒体舆论场中,继续引领新媒体舆论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习粉丝团 其实就是一位民间的意见领袖,用他的只言片语表达对习近平主席的热爱,并且有效地把这种“热爱”传播开来,由此塑造了习近平亲民的新媒体形象。而来自官方的团队“学习小组”“学习有方”“学习路上”则是有组织有目标地充当着影响习近平新媒体形象的官方意见领袖。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他说:“这些年,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我们中央的同志说起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2014年10月10日,“学习有方”栏目推出的《让习近平感到痛心的那些事》,捕捉到习近平首次对党内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落马公开表态,让习近平感到痛心的事还有哪些呢,一方面抓住了网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重大关切所在。这篇简单的盘点稿件迅速登上各大网站首页的要闻区,在延展领导人报道方面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培养领导人新媒体报道专业团队

面向社会公众展现领导人的媒介形象,有必要借助于各种专业机构,形成以专业的政治传播为核心的形象策划团队,经常展开受众调查,对受众心理、形象策划、传播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推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乐于传播、社会公众乐于接受的国家领导人媒介形象。对新媒体的掌握运用程度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因此需要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媒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信息化时代的新闻加工制作,更强调专业化的团队力量,可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了》图片新闻为例。为了把这一创意付诸实践,千龙网动漫事业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全身心投入到漫画的设计当中。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专业化制作团队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现新闻从一般的阅读到“悦读”转变的基础性因素。

以人民日报对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报道为例,这样一支领导人新媒体报道专业团队的成员就包括前方记者、后方人民日报报纸编辑、客户端编辑、微信微博运营编辑、人民网电脑端编辑、海外版编辑等等,各司其职。前方记者杜尚泽不仅负责采写出供报纸发表的稿件,包括消息、综述等,还要负责给《人民日报》、人民网的微博微信提供实时快讯、照片,从2014年9月起推出的《跟着习大大去出访》系列开始,这组供给微信公众账号的稿件撰写也成为惯例。人民网电脑端编辑负责制作网络专题、图解、采访专家撰写出访前瞻、出访中实时解读、出访后成果盘点等一系列稿件。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领导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习如何与各种媒体打好交道的能力,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公众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而作为媒体人,要在不越红线的前提下,大胆革新,不断创新领导人报道的形式、渠道、内容,才能赢得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欢迎和认可。(盛卉:人民网)

(本文独家首发《网络传播》杂志2015年2月号,如需转载,请务必尊重原创,保留作者及文章出处。)

参考文献:

[1] 胡创伟 :《从“人物特写”到“人物特稿”——“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特稿的突破与启示》,《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2] 文华,《六个“学习”专栏成为网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