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战场物资消耗,后方基地无法实时获得准确数据,如何穿透“需求迷雾”——
安装“电子眼”,立体监控资产动态
去年深秋时节,一场实兵对抗骤然打响,该集团军某旅与老对手、“蓝军”某机步旅狭路相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战斗一开始,两边都铆足了劲要把对方打下去。炮声隆隆,火光四起,弹药消耗很快。这一切,被安装在该旅装备上的自动识别装置,实时传回“中军帐”。指挥部内,保障部部长汪靖龙不停地汇总数据,随时调遣保障分队,“适时、适地、适量”地将弹药送到战斗一线。
得到精准弹药保障的该旅,抓住对手弹药“青黄不接”的空当,最终以火力优势取胜。
该旅领导说:“物联网确保在准确地点、时间,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补给,缩短后装保障‘观察—定位—决策—行动’周期,从而提高物资请领、运输、接收、储存和配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有效避免了后装保障活动的混乱和盲目。”
该集团军通过安装使用自动识别装置,对后装物资运行过程进行记录,以“信息流”全程跟踪“资产流”。这样一来,就好比在物资上安装“电子眼”,能够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控、实时动态管理。
记者了解到,平时,“电子眼”监督物资进出和存量情况,对单位资产配置不符合规定标准,资产购置未纳入预算安排、资产闲置率高出设定范围、资产报废未达使用年限等情况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实现资产管理实时“控”;战时,“电子眼”实时将武器装备状态传回指挥部,指挥部经由数据库自动计算出保障方案,然后根据“电子眼”定位实施跟随保障,确保保障态势准确感知、物资保障精确配送、指挥控制高效精准。
寒冬,一场联合演习拉开战幕。导演部给该集团军频出难题:在跨越三省四地的战线上,同时对陆航、电子对抗、装甲战车等诸多兵种进行保障。
这一次,“电子眼”再次发威,不仅实时传回部队补给情况,还将资产动向呈现在保障态势图上。指挥员根据态势情况,快速部署保障兵力,准确找到最短路径,实现了同步、高效、精准保障。(本报记者 代 烽 特约记者 李 勇 特约通讯员 曾 彬)
相关链接
物联网是将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联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技术。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当前,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已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并正在引发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方式变革,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发生新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