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大动干戈,一举关闭百家违规新闻网站的做法,不禁让笔者想起之前历次整治互联网三俗、色情淫秽及影视文化产品版权问题之大动作。这些问题始终是互联网环境中的顽疾,屡禁不止。然而此次的举措却不同于以往,罕见地将调控之手伸向新闻传播领域的网站,重视程度超过以往,引发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那么,

这百余家网站与之前历次关闭的网站有何不同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眼考虑:

从社会层面看,以前国家花大力气打击的三俗、色情淫秽等内容的网站,利用上网者的猎奇心理与感官刺激欲望,拉低受众的个人志趣水平,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影响有限,对社会稳定的危害性基本很小;而此番关闭的非法新闻网站则不同,它们所编写发布的虚假新闻报道,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公共环境的各个方面,这些信息都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混淆视听,会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网站的整治打击工作主要依靠热心网民的自发举报,管理滞后性难以避免,这些违法违规网站得不到及时处理,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产生消极的模仿示范,产生更多的“李鬼”。简而言之,较之于之前打击的网站,此次的一百多家新闻网站的社会危险性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广泛。

从经济层面看,互联网中的三俗、色情淫秽内容和BT 下载的影视内容,绝大多数是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精神而对普通网络用户免费开放的,部分网站推行的付费浏览制度规模并不大,原因在于,对于长期享受免费网络资源的国内用户来说,收费就等同于剥夺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让网民很难接受。众所周知的是,互联网中内容同质化现象明显,网民总能找到免费的替代资源。因此提供这些内容的网站虽然消磨时间和精力,但并未对民众造成经济损失;但此次的新闻网站,在未被关闭之前,假冒新闻机构招摇撞骗,利用捏造的报道和信息从事非法公关活动,收取所谓“广告费”、“公关费”,对企业和个人进行敲诈勒索,有可能已经造成财产损失,危害社会经济生活秩序。

从文化层面看,正如上面说到的,网络三俗和色情淫秽内容,妨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个人文化修养以及兴趣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消磨意志,毒害思想,损耗时间精力。不过这种消极影响仅存在于该类网站受众中自制力较为薄弱的群体,并未对社会广泛大众造成危害,没有也不可能对主流大众文化产生过多侵蚀。而新闻网站则不同,它们所涉及的新闻传播领域属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闻传播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虚假的舆论,捏造的新闻报道,看似无足轻重,实则破坏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良好形象,使社会公众对国家管理的新闻机构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扰乱新闻文化领域的正常秩序。

关闭非法新闻网站的意义

鉴于此次新闻网站的显著特征以及与历次非法网站的不同之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的此番举措影响深远,意义不容小觑。

首先,此番动作表明国家开辟了对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的调控,网络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之前的历次网站整治工作多数着眼于净化网络环境和维护著作版权,而此次对非法新闻网站的打击,反映出对互联网的治理已经扩大到舆论监督和新闻传播领域,标志着互联网管理工作逐渐健全,进入新的阶段,为以后的整治工作树立了标杆。

其次,曝光关闭的网站,给各正规新闻网站以提醒和信心。目前,许多新闻网站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信息版权的重要性,不对制作公布的新闻内容进行实质性的维护和整理工作,导致自身生产的内容被人盗用或私自篡改。有的网站虽然有这个意识,但由于之前网络管理工作不健全,遇到版权被侵犯的情况,网站组织者只能“哑巴吃黄连”,“打掉门牙往肚里咽”。此番动作提醒了那些不重视信息版权的网站,加强版权保护,维持自身公信力,对自己也对新闻受众负责;同时给那些饱受侵权之苦的网站以信心,显示了国家对治理网络舆论环境的决心,以此鼓励网站依法追究侵权人的责任,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最后,关闭这些非法的新闻网站,以正视听,以明法纪。处在信息社会之中,每天接触到互联网中不同来源的新闻报道,公众往往容易忽视了对其真实性的鉴别,迷失在茫茫的信息蓝海之中;很多人了解到这一点,同时也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利益驱动,动了歪脑筋,自己违规搭建平台试图以假乱真、谋取私利。此次举措传达出这样一个观念,即信息受众需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明辨是非真假,不传谣,不信谣,提高媒介素养;同时也告诫想借此谋求不当利益之人,不要存侥幸心理,互联网经济同其他经济形态一样,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也需要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不是弄虚作假,招摇撞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