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湘西

红2、红6军团在湘西北取得胜利之时,正值中央红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贺龙、任弼时等人对党中央的处境非常关切,龙家寨战斗后,决定以红49团三个连在永顺、保靖展开游击战争,牵制敌人,主力立即南下,准备渡过酉水,向中革军委所规定的永绥、乾城、松桃、凤凰城地区发展,给陈渠珍部以更大的打击,全力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部队进至酉水岸边,发现陈渠珍早有防备,布防严密。贺龙、任弼时当机立断,立即放弃南渡酉水的计划,率队转向东北,于11月24日攻占大庸,接着又占领了桑植,并与已经解放的永顺连为一体,构成了新苏区的雏形。

此时,中央红军已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形势的变化使得中革军委改变态度,认可了红2、红6军团的行动。11月13日,中革军委致电红2、红6军团:“我西方军(指中央红军)已进至宜(章)、郴(县)之线,湘敌全部被调来抗击我西方军,2、6军团应乘此时机深入湖南西北去扩大行动区域。”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3天之后,11月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示贺龙、任弼时等人,要求红2、红6军团“努力为创立湘川黔边新的苏区的任务而斗争”,并确定成立湘鄂川黔边省委,以任弼时为书记,贺龙、夏曦、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为委员;两个军团“均直受军委领导,但两军共同行动时,则由贺、任统一指挥之”;成立湘鄂黔川边军区,贺龙、任弼时分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地方武装。

11月下旬,中央红军渡过潇水,开始发起湘江战役,迫切需要红2、红6军团积极行动,最大限度地牵制湘军,配合中央红军强渡湘江。11月25日,中革军委电示红2、红6军团:“我西方军(指中央红军)已过潇水,正向全州上游急进中。你们应该利用最近几次胜利及湘西北敌情空虚,坚决深入到湖南中部及西部行动,并积极协助我西方军。”命令具体规定了红2、红6军团的行动方向,“首先你们应前出到湘敌交通经济命脉之沅水地域。主力应力求占领沅陵,向常德、桃源方向应派出得力的游击队积极活动”,同时指示,应以一部兵力和随队行动的地方干部担负巩固新区的任务。

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任弼时、贺龙等人研究后确定:由任弼时、王震、张子意率红6军团第49、第53团和红2军团第16团以及随红6军团行动的原湘赣苏区地方干部留守新区,担负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任务;贺龙、关向应、萧克率红2军团主力和红6军团第51团,担负出征沅水地区的任务。

12月初,红2、红6军团主力由大庸南下,准备夺取沅陵,进军湘中,直接威胁在湘南地区阻截中央红军的湘军侧后,调动湘军回援,配合中央红军行动。7日,部队奔袭沅陵,但由于守军4个团防范严密,袭击没有成功。

红2、6军团一部

湘鄂川黔根据地红2、6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

贺龙、关向应、萧克等人果断改变计划,率部沿沅江东下,直趋常德、桃源。这一行动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何键生怕红军拿下常德,直趋长沙,准备撤下部分主力回援湘西。而蒋介石则认为中央红军方为心腹大患,生恐撤兵会影响围歼中央红军的计划,坚决不允,另调位于湖北的国民党军独立第34旅乘船急赴常德、桃源布防。

独立第34旅是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训练有素。旅长罗启疆骤负大任,踌躇满志,决心以“决战防御”和红军在常德外围一决高下。他以第701团驻防桃源以北的梧溪河,第702团位于陬市、河洑,第700团驻守桃源,旅直属队和当地保安团负责常德城防。罗启疆的意图是:首先凭借优势装备,设置几道防线,坚守要点,在防御战斗中消耗、疲惫远途来袭的红军,然后集中主力进行决战,确保常德。但他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完全低估了红军的战斗力,对红军的战略战术也一无所知,因而分兵防御,各团之间相距达数十里,难以相互呼应,他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贺龙立即抓住了罗启疆部署上的漏洞,决定首先奔袭梧溪河之敌,然后集中力量将敌各个击破。然而,就在红2、红6军团部队即将发起战斗的时刻,中革军委的一纸电令让贺龙等人陷入为难的境地。中革军委反对红2、红6军团东进常德、桃源,坚持要两个军团继续南下,在沅水上游或泸溪、乾城、凤凰城地区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位于黔阳、芷江、洪江的国民党军部队,为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和向湘鄂西推进减轻压力。12月14日,中革军委电示红2、红6军团,明确两个军团主力应挺进沅江上游,只同意以一个支队向桃源方向活动,牵制、迷惑湘山之敌。

湘鄂川黔省纪念馆

回兵南下,意味着要放弃极为有利的战机;继续东进,则与中革军委指示的意图显然相悖,何去何从,贺龙等人面临抉择。贺龙反复思考后,坚定地说:“我看还是接着打吧!军委离得远,对这里的情况没有我们清楚。打了胜仗挨点批评也合算。我看,怎么对斗争有利,怎么能把敌人多背点过来,就怎么做!”关向应、萧克同意贺龙的意见。

12月15日,天降大雨。入夜之后,红军踏着泥泞的道路,在大雨、夜色的掩护下,急速前进,一夜行进百余里,于16日拂晓突然对梧溪河之敌发起进攻。

梧溪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红军先头红12团在行进中一举突入梧溪河西山的国民党军阵地。国民党守军第701团没有想到红军会雨夜突袭,陷入了慌乱,但独34旅毕竟是主力,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展开猛烈反扑。红12团力不能支,被迫后撤。在此紧要关头,贺龙率红4师主力和红6师第18团赶到,首先制止了敌军的反扑,然后指挥部队重新发起冲击。雨声、枪声、爆炸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红军官兵个个奋勇,完全在气势上压倒了敌军。国民党军第701团再也无法抵挡红军的进攻,很快瓦解,拼命南逃。

罗启疆接到梧溪河遭袭的报告后,命令驻桃源的第700团主力增援。但增援部队先头刚到梧溪河南侧,就被溃退的第701团冲散,不战自溃,与溃兵一道逃往常德。历时两个月的湘西攻势胜利结束。

湘西攻势,共击溃国民党军十五个团,歼灭其中四五个团的有生力量,占领了永顺、大庸、桑植、桃源、慈利等县城,并进攻沅陵,包围常德,极大地威胁了湘军和蒋介石嫡系中央军部队堵截中央红军作战的总后方,迫使国民党军从堵截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中抽调3个师驰援湘西,并使鄂西之国民党军未能入川作战,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与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特别是极大地减轻了红军西进入黔作战的压力。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碑

任弼时、贺龙等人既从大局出发,坚决执行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的战略任务,又以对党和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抵制了“左倾”路线控制下的中央与中革军委的错误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确定行动方针,率部横扫湘西,连战连捷,创建出以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为中心,九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四五十万人口的湘鄂川黔苏区,成了红2、红6军团生息与发展的战略基地,也成了中央苏区陷落后长江以南区域唯一一块红色根据地。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