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必然和一定的价值观相联系,微信语言也是如此。人们通过微信进行语言交流,这些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呈现草根性、新颖性、裂变性、立体化、碎片化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既有进步和发展的优点,也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毒化风气。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微信语言给媒介传播和人际交往带来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微信语言,以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

供图/视觉中国

  草根性、互动性、碎片化特征催生体现草根价值观的公共领域

  从传播内容来看,微信语言表现出草根性、互动性、碎片化的特征,催生了一个体现草根价值观的公共领域,微信语言的互动性具有前所未有的人际交流优势,而微信语言的碎片化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的谬误。

  其一,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甚至生活语言相比,微信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明显的草根性。之所以称为“草根”,是因为微信语言在内容上较为随意、散漫、简短,发布者也大多为普通大众。因此,这种草根性的语言往往五花八门,不讲究表达的严谨和规范,只追求调侃和时新性。由于这种草根性,发布者往往乐于把一些较为严肃的事件调侃成娱乐的话题,语言也大多跟日常的平凡生活有关。草根性导致微信语言在发布时很随性,少数人不考虑影响和后果,往往词不达意,容易对受众造成误导。但是,微信语言的主流是幽默、活泼,其风格广受年轻人青睐。

  其二,微信语言的互动性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与其他的社交平台相比,微信的互动优势就在于网友的语言信息或回复能及时让对方收到,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带着手机,连上网络,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互动。微信的互动性超过微博,发布语音信息时互动性更强。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信进行沟通。以微信拜年为例,其互动性得到许多网友的青睐。

  其三,微信语言的碎片化导致偏见,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主流舆论相比,人们不喜欢在微信上进行长篇大论,而是愿意转发符合自身经历的观点。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让微信上的语言信息变得较为混杂,大多数时候这些混合语言信息呈现出分散的状态。微信上一些没有系统性、缺乏全面性的碎片化观点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微信传播形成的价值观难免碎片化,往往会以偏概全,这种碎片化的后果可能让语言信息接收者走向误区。

  裂变式、立体化、私密性特征呈现不稳定的、分散的“去中心化”价值观

  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语言通过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裂变式、立体化和私密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意思表达更快、更直接、更丰富,思想交流及价值观呈现“去中心化”的分散倾向,需要在必要的时间点给予恰当的引导。

  其一,微信语言的裂变传播导致了传输的几何级数增长。微信语言的裂变性可以理解为,用户通过微信发布信息时,这些语言信息会传给其他用户形成新的信息,而其他用户中的每个人又会自发地把这个新信息传给另外的用户。这种不断演变和传播,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逐渐发生了“裂变”,使得传播数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开通官方微信,既是通信终端又是信息发布者。这种裂变性扩散,包括点对点和点对面,大大提高了政策文件的“落地率”,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其二,微信语言是一种立体化呈现,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元素共同构成微信的“大语言”。在传统的语言逻辑中,语言往往和文字表达相关联,意味着将希望表达的内容以文字信号传达给听众或观众;但在微信平台上,远不仅是文字表达的功能,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或群聊发送短信,还可以发送语音留言,发起音视频通话。微信中的表情,甚至搞笑图片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要素共同构成了微信的语言系统,可以说立体化特点鲜明、表达方式丰富。

  其三,微信语言是私密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传播对象。和微博相比,微信语言呈现“闭环式”传播,即只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点对点直接的聊天暂且不论,微信朋友圈一个核心功能就是非微信好友看不到对方朋友圈的评论语言。在微信朋友圈中,可以设置朋友圈是否能查看的功能,如果自己的朋友圈“圈子”很小,那么这种私密性就会更强。

  告知性和商业性特征反映实用、功利的价值观

  从传播目的来看,微信语言表现出及时明确的告知性、精准推送的商业性,具有应用语言和商业语言的特征,反映了实用、功利的价值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办事效率。

  其一,微信语言的告知性帮助人们了解事实或者方便生活。微信语言中的有价值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微信语言的告知性。这些告知信息有的属于有意,有的属于无意,最终结果都是个人行为在微信圈公开,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告知性的语言来判断当事人处于何种状态,发生了何种事情。微信公众账号的通知功能,更是体现在民生服务中。例如各地的交警官方微信号经常发布信息,方便市民出行;各大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旨在方便用户挂号就诊、参加体检等。

  其二,微信语言的商业性质给营销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微信是绝对的“允许”营销,这种模式下的粉丝质量远高于微博,因为他们自愿接收“广告”,是产品和服务的忠实客户。微信语言已形成一定的商业性。例如,一些旅游类的微信发布景点信息,或者美食、住宿情况,通过这些信息的高转发率来推广相关酒店与景点。

  欺骗性、煽动性特征造成价值观混乱和一定范围的社会恐慌

  从传播的负面效果来看,一部分微信语言表现出欺骗性、煽动性,在一定范围易造成价值观混乱和恐慌情绪,对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导致精神和财产损失。

  其一,微信语言的欺骗性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网民每天借助微信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好友分享。可是,并非微信上所有语言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很多未经核实的信息甚至谣言也在微信上迅速传播。这些谣言的共同特点就是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以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

  其二,微信语言的煽动性源于寻求刺激或者是商家自我炒作,往往造成一定恐慌及财产损失。从网络文化的属性上来看,网络具有一定的娱乐和戏谑特征,因此,微信作为现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承载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煽动性、夸张的言论。这种煽动性往往怂恿人们去参加某一活动或进行某种行动,最终寻求刺激或者达到商业目的。煽动往往带有虚假性,形成的后果却不可估量,轻者造成一定恐慌,重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新颖性、创造性传递出一些新的文化价值观

  从语言学来看,微信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因其新颖性、创造性丰富了汉语词汇,对语言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传递出一些新的文化价值观,具有创新的审美价值。

  其一,微信语言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和色彩,具有很强的新颖性。由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世界的交叉,人们不可避免地将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带入现实生活,特别是那些流行和颠覆性的语言。年轻人喜欢使用各种微信句式,有些媒体也使用这种语言来吸引注意力。特别是在微信公众号中,标题很有特色。有些人用反向思维来吸引注意力,有的是利用情绪语言做标题,有的是利用夸张性的语言做标题等。

  其二,微信语言以其创造性特征丰富了汉语词汇,对语言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微信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词汇,增强了普通话基础词汇的表达能力。它为语言交流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表达手段。因为微信语言寻求兴趣,寻求简单,寻求新的思想,它符合当今的社会生活哲学和时尚,常常让枯燥的话语变得生动。

  其三,微信语言进入广告文案并传达一些文化趋势。微信语言接近流行文化,捕捉新鲜感,在广告中使用微信语言可以使受众感觉到商品和服务很熟悉、很亲切,对广告信息的注意力会更高。微信语言进入广告标语和广告文案,传递商品及公司信息的同时,往往成为一种社会流行语,不知不觉间传递出一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刘学峰:武汉市网信办信息中心,中级研究员;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恒: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

  参考文献

  高涛:《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中的语言哲学》,《当代传播》,2016年第4期。

  徐达内:《微信公众号的五类商业“变现”模式》,《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7期。

  刘新媛:《微信在新媒体领域中的价值研究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何思含:《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研究》,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李思思:《论网络语言中的语言污染》,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刘宏:《微信的三大传播功能》,《青年记者》,2014年第10期。

  7.原黎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路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