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媒体的都市报如何挺进“全媒体”?如何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2015年,“半岛”客户端创建之后,《半岛都市报》就提出“挺进全媒体,塑造新主流”的发展理念,开启融合转型新征程。笔者以《半岛都市报》近年来的融合转型为例,尝试探讨一条操作性强、上手难度低、风险可控、效果可期的实施路径。

“半岛V视”栏目截图。供图/《半岛都市报》

  因势而谋转机制,打造“全程媒体”

  “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是衡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是否真正实现融合的标准。因此,媒体融合首先应当围绕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分配机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等多方面实现新旧媒体一体化。

  《半岛都市报》的融合转型首先从机制和流程入手,最终较好地适应了传播方式的变化,真正做到让记者、编辑、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接近零时差,新闻生产实现“全程化”。

  在组织结构方面,秉持“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域覆盖”的传播理念,着力打造全新的半岛全媒体采编架构,设立全媒体指挥中心,搭建融合报刊和移动端的新闻信息统筹平台,实现“中央厨房”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做到新闻线索统一策划、线上指挥组织采访,一次采集多次发布、报网端微全面统筹,文图音视多元呈现、持续发布多媒传播。编委会将采编体系划分为全媒体指挥系统、全媒体采集系统、全媒体编发系统、全媒体支持系统。报社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小中央厨房)、全媒体编辑中心、技术部、大数据中心等。为确保融合的效果,将先期成立的融媒体中心进行功能分解,让采访、编辑、技术、设计、推广和运营人员分别融入全媒体的各个流程。

  在流程方面,全媒体指挥中心经过采编发流程再造,通过白夜班编委和值班长全天候轮流值班,以及策划会、评报评端会、编前会,履行实时线索监控、人力调配、采编指导、质量优化把关职能,使整个媒体矩阵在“搜策采编审发评”七大功能上得以协同化作业、常态化调控,采编系统的执行力大大强化,媒体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在考核分配机制方面,从2015年起,《半岛都市报》新媒体作品开始列入采编人员日常工作量;到2017年全面打通新旧媒体平台,所有采编人员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综合考核,采编成果参照原创指数、时效指数、传播指数、深度指数、质量指数等指标,经评委会评估后进行分数评定,统一纳入考核系统。

  应势而动强内容,打造“全息媒体”

  优势都市报通过多年运作,内容生产是其核心优势。但在新媒体上,还必须补上先天的短板,那就是“深度整合类内容+各种新媒体产品”,特别是简约视频类产品。

  “全息媒体”的意思是传播的呈现形式愈加多元,包括图文、视频、游戏、H5、VR、AR等等,给用户的阅读体验也是各取所需,新闻的呈现更为立体。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力争做到单兵作战具备全媒生产能力,文图音视多种形态齐备;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智能化生产,还要高度重视本地新闻和创意策划、用户体验。

  为适应多元化传播形态,《半岛都市报》重点在深度整合类报道和简约视频等方面下功夫,突出抓好新媒体产品创新。

  一是不断强化深度报道。2017年以来,在以往多项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万元佳作奖制度,每月面向包括报纸在内的所有媒体平台评出6件深度整合类产品,每件奖励一万元人民币,以便让有思想有能力的记者能安心研究深度报道。

  二是强化简约视频的生产。成立动新闻采编中心,在新闻部门配设视频记者,全力培育“半岛V视”。“半岛V视”的微信、微博、小程序以及“半岛”客户端的视频、VR、直播频道、半岛拍客等所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初步构成半岛全媒体的微视矩阵。

  三是创办融合工作室,强化新媒体产品的生产。编委会出台制度,鼓励采编人员、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跨部门自由组合,成立一批融媒体工作室,实现资源嫁接、跨界生产。截至目前,《半岛都市报》已搭建10个融媒体工作室,涵盖深度、人文、政治、经济、社会、阅读等多个领域。

  顺势而为建平台,打造“全员媒体”

  媒体的内容创作者,一度只包含记者、编辑,这种生产方式被称为OGC(职业生产内容)。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内容的创作又被细分出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等。

  这些生产方式在表现形态上是广泛联系甚至交错的。新的方式颠覆固有的传播主体形态,也让内容实现海量生产,信息从“我写你看”的一对多传播,变成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于是,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一个手机就构成一个传播平台,“全员媒体”由此形成。

  能够集全员生产全员传播方式于一体的,目前看只有客户端可以做到最好。《半岛都市报》一开始就主张优势都市报一定要自建平台。“半岛”客户端上线后,《半岛都市报》一是通过机制变革,鼓励全报社有基础的采编人员通过自主学习和业务培训结合的方式,转型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二是通过招聘,引进部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招聘了一批视频记者和动漫设计人才。现在一个记者从采访开始就同步发稿,采访结束时完成第一轮新媒体报道已是常态。

  2016年,“半岛”客户端在本土新闻客户端中率先增加自媒体平台功能,“半岛号”正式上线,入驻平台的有半岛名编名记、名专栏,有青岛名人、大V,有政务平台,还有名企商家,他们在这里分享工作和生活的动态,发布精心撰写的文章,交流各种观点,拥有一个在媒体发声的舞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拍客,人人都是记录者,2019年,半岛拍客正式上线,这是半岛视频品牌——“半岛V视”的专门拍客队伍。这些用户提供的资讯快速、鲜活、接地气,传播效果显著。

  经过不断优化和内容建设,“半岛”客户端现拥有5大板块30多个频道,还开通多个原创文图、音视频专栏,每天发布各种形态的新闻稿件、图片、视频、动漫、H5、VR等,对新闻进行全景式、多角度、立体化的传播,每天发布原创新闻资讯和各类文图音视融媒产品可达数百条。

  为了把优质内容加到一切端口,除客户端外,《半岛都市报》也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的传播。截至目前,报社各新闻采编中心和媒体平台运营的微信号已有40余个,这些微信号覆盖新闻、旅游、教育、健康、消费、金融、交通等多个领域、数十个群体,功能上基本可以覆盖青岛乃至周边地区的主力消费人群。

  借势而行做服务,打造“全效媒体”

  全效化要求媒体更加注重传播效果、提升传播精准度,全面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所以,要真正做好“全效媒体”,需要全力以赴做好技术引领、用户扩容、全媒服务这些大文章。

  强技术,全力聚焦“大智移云”。为提升传播效果,都市报要整合现有平台,实现策采编发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管理一体发展的内容传播平台、政务服务平台、舆情监测平台、数据共享平台、营销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创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及其垂直矩阵,作为这些功能实现的总入口。同时,所建客户端必须是区域性或行业性智能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它最好拥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和发布功能、社交互动功能、电子商务功能和其他增值服务功能。截至2019年3月,“半岛”客户端总下载数量已过千万,注册用户达到166万。目前,《半岛都市报》依托大众报业集团,正在全力建设自己的大数据体系,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定制、精准推送新闻、服务或广告产品。

  连用户,找回“失联”的读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传统媒体大量读者转移流失。所以,都市报转型的最重要任务,是找回“失联”的读者,将他们转化成用户并不断扩充,通过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把他们的注意力聚合到自主搭建的移动平台上,把媒体影响力重新和用户连接在一起。作为媒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用户基数和客户端的活跃度,新闻的传播力以及各经营板块的影响力,才有实实在在的支撑。因此,《半岛都市报》在转机制、引人才、建平台、强内容的同时,格外重视客户端的推广。下一步,还将通过加大投入,打造垂直细分的功能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导流全媒体用户群,不断扩大用户规模。

  做服务,高效触达用户生活。转型过程中的都市报,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影响力经济,必须改变以往广告“一柱擎天”的格局,优化影响力转化的方式。近年来,都市报的效益下滑直接表现在广告的流失上,而新媒体的兴起,却不是完全承接了这些广告。新媒体平台的变现方式除了传统广告之外,还有匹配广告、信息流广告、原生广告等,以及电子商务、流量分成、大数据营销等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服务同时要强调本地性,本地资源是都市报可以依靠的最重要的差异性资源。都市报要发挥优势,打通一切营销手段和传播渠道,积极整合线上线下活动,全面开展数字营销、智慧服务,积极探索内容付费、版权合作、流量变现、粉丝变现等盈利新模式,深入布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智慧社区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网上舆情监测等新业务新业态,最大限度地挖掘产业价值。

  总的看,“四全媒体”应当是媒体融合的目标结果,它是贯穿整个媒体的,也是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当下我国的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配的“下半场”,真正“四全媒体”的实现,越发离不开融媒体的发展和智媒体的打造。(张辛:大众报业集团编委、半岛都市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