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法律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公共法律服务人员、基础设施等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兴宁市委网信办将数字乡村建设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会同有关部门倾力打造了“智慧司法云”项目,建成村民触手可及的网络普法基地和数字化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开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云”时代,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最远一家人”,为乡村基层治理插上数字化翅膀、提供法治化保障,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主要做法

兴宁市“智慧司法云”项目建设采用“试点先行、分批建设、统一部署”的思路,突出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经过近四年探索实践,建成集网络普法教育、司法调解、法律咨询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成为新时代综合性乡村治理新载体。

(一)抓试点,打造智慧法律服务“陂蓬”模式。2019年4月,“智慧司法云”项目首先在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启动试点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法律机器人“法通小博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为村民提供触手可及的网络普法教育、法律咨询、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做到前方有驻村的机器人“律师”,后方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24小时在线,有效缩减调解流程、节省调解成本,极大满足了村民法律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法治素养,引导村民知法、守法,2021年该村还结合“智慧司法云”项目,建立了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为主的24人“法律明白人”队伍,每天在村居微信群开展普法宣传、进行案例式教育,成为乡村普法队伍的生力军。

(二)抓推广,建设乡村“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兴宁市2020年全面启动“智慧司法云”项目,加快建设覆盖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2个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累计128个实体平台点位投入使用。同时,整合法律服务网与司法行政小程序功能,上线智能调解系统,拓展利用移动端及智慧大屏开展法律服务,为村民提供便捷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维权指引、视频调解等线上服务。

(三)抓内容,开展有特色接地气的网络普法教育活动。“智慧司法云”建成以来,兴宁市充分利用其网络普法教育功能,守正创新、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重要节点,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将典型案例、法律条文制作成富有警示性的普法作品,有效提升村民法律意识。突出客家特色,通过录制推送山歌、快板等具有浓郁客家风情、村民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微视频、音频,依托“智慧司法云”与“兴宁发布”“兴宁普法”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广泛宣传,有效增强网络普法效果。突出身边案例,制作发布《依法信访合理维权》《邻里争地被拘留 解决途径要依法》《预防校园欺凌,家校携手护成长》《防范养老诈骗 守护您的“钱袋子”》《电信诈骗的“帮凶”》等15期普法作品,点击量超百万人次。

二、成效特色

“智慧司法云”平台建成后,群众学法用法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围着机器人“法通小博士”学法律、问法律,上访群众越来越少,用法律来解决矛盾纠纷成为群众的第一选择。在“陂蓬”模式示范带动下,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黄坑镇、东莞市中堂镇四乡村、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信宜市大成镇等地纷纷效仿,在法治乡村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湖南、江西等地相继前来取经学习,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起法治乡村数字化平台。

兴宁市“智慧司法云”项目实践中,形成了人工智能普法、远程视频普法、法律明白人带头普法的新模式,养成了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推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乡村加快成为现实。主要特色有三方面:

(一)引进“法律机器人”与培育“法律明白人”相结合。有效破解农村普法人才资源匮乏、村民群体法律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等突出问题。

(二)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新兴技术。有效实现司法、行政、社会组织等多方专业资源力量与村民的直接对接,实现村民法律服务需求的“一站式”解决,为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三)把握“网络普法是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关键点。让广大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平时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是能够真实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疑难问题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法律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推广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兴宁市依托“智慧司法云”项目打造乡村智慧法律服务“云”时代的做法,为如何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推进普法进农村、构建乡村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一)充分利用“云”手段。针对偏远乡村法律人才缺乏、村民法律知识匮乏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法律机器人等方式提供法律“云”服务,可有效将城市优质法律服务、网上海量法律知识案例资源共享到乡村,真正实现普法进乡村常态化。

(二)聚焦解决真问题。最先试点的陂蓬村,已从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问题村”转变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和谐村”,引来各地纷纷学习借鉴。这说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解决村民法律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让网络普法深入人心、发挥实效。

(三)有效实现普及性。兴宁市有关做法适用范围广、可推广性强,特别是能有效解决乡村法律服务资源不足、门槛过高等问题,目前已由点及面在全市铺开,进一步为推动乡村依法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