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上午9时,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人民日报记者刘佳华 摄

这是被推迟的两会。

1月27日,辽宁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辽宁进入两会时间,比原计划晚了8天。

这8天里,沈阳和大连两座城市的中风险地区相继清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接连治愈出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这8天里,辽宁202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相继出炉:地区生产总值由负转正,从一季度的-7.7%到全年正增长0.6%;财政收入由负转正,全年增长0.1%;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去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辽宁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明显。

变局之中,挑战之下,辽宁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成绩单。

1月28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当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时,辽宁人感慨良多。

2020年,“经历多次疫情冲击,仍然由负转正,意味着辽宁经济站稳了脚跟。”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提请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更让人们看到了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新变化、新态势、新机遇。

应对变局,稳住大局,打开新局。2021年的辽宁两会上,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发展路线图。

吃“科技饭” 走“创新路”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辽宁总是被定义为“老工业基地”,一个“老”字,让曾经的辽宁“气喘吁吁”。

2020年,面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老产品、老技术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变局之下,辽宁在转身。

回顾辽宁2020年四个季度的换挡提速,科技创新的潜力不容小觑。

2020年,辽宁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900余项,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3900余项,转化金额近11亿元,省内转化率53.35%。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辽宁要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创投基金,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辽宁在改变,辽宁有未来!”在听完《政府工作报告》之后,省政协委员应中元激动地表示。

老工业基地需要吃“科技饭”、走“创新路”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东软医疗团队推出移动CT扫描单元“雷神”,驰援武汉等抗疫一线;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钟南山团队联合研发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呱呱坠地”;沈阳同联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可利霉素,出现在治疗新冠肺炎有效药物官方名单中……

东软医疗“雷神”CT方舱。东软医疗供图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科技“辽军”为战“疫”贡献了重要力量。而这,离不开产学研的共同协作。

“作为科教大省,辽宁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省政协委员马秀良说,“辽宁应把创新资源更多投向企业,让内生创新动力更为澎湃。”分组讨论开始前,几位来自高校的委员在交流着推动科技创新的想法。

去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3.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1.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6.1%,增速提高63.6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64.7%。

一年的时间,辽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2163家。在实施的“兴辽英才计划”中,支持科技领军人才80名、创新创业团队36个。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80后”科研人员已经成为绝对主力,一批“90后”也已经崭露头角。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火弧”焊接机器人。沈阳新松供图

辽宁的创新要素正在聚集,创新协同加速形成,创新力量逐步展现,辽宁的科技创新正在面向新场景,打开新局面。

“辽宁企业要通过不断创新,满足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企业,瞄准行业高端,把握企业产品创新核心环节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省人大代表马秀丽说。

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前不久在接受人民日报、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未来还要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能够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切实为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环境。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表示,辽宁今年将启动200个典型引领的盟主联盟,引领带动600个自主发展型联盟,充分利用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的工作方式,提高研发能力。

山海关外商路通

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关注辽宁近年发展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

从率先出台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把营商环境提升到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辽宁始终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摆在重要的位置。

在辽宁两会上,只要谈到营商环境,代表委员的发言就会格外踊跃。“政府和职能部门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和企业主体的沟通联系机制,主动接受监督,才能保障行政执法更加规范,从而获得市场主体的认可和信任。”省人大代表靖瑛琳表示,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辽宁在去年9月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在世界经济高度不确定性的变局之下,越是要给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才能稳住经济发展的大局。在这个过程中,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面对疫情,辽宁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720亿元,提供低成本资金579亿元,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25条举措。

在全国首家改革创新示范区——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内,企业开办审批快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去年示范区就实现了企业开办3.5小时办结,今年还补充加入了社保登记、医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登记3个环节。

“本以为单是刻公章的环节可能就得1天,但这次走完企业开办的全部环节,总共用了不到3个小时!”拿到全部审批结果,沈阳创范园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办人芦笙竖起了大拇指。

在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2020年秋季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总投资164.5亿元的7个项目集中开工。沈抚示范区供图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起步就要冲刺”这是谈到营商环境时,代表委员说得最多的关键词。辽宁从上到下,正在全力缩短“说了”和“做了”、“发文件”和“落实了”、“开会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之间的距离。

“辽宁已经成为省级审批权限最少的省份之一。”省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表示。

去年,辽宁取消下放省级行政职权1005项,精简率达到50.7%;全省11.4万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在网上办理,省级实际网办率达到95.6%,各市实际网办率达到46.7%。

接下来,辽宁的营商环境建设还要再开新局,将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使“一网通办”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振兴成果惠及万家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辽宁省省长刘宁提到,去年初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政府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60.1%,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4.6%。

刚刚“加班”完善提案的省政协委员张梅感慨:“听到刘宁省长说‘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我真的很感动。这体现了咱们政府部门的为民情怀,用心、用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报告。”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去年辽宁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新建农村无害化厕所49.5万座,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3处,改造维修农村公路7371公里。此外,还改造了894个老旧小区,惠及35.8万户居民;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6.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300万人次……

“民生稳,人心就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稳。越是面对变局挑战,就越要做好民生兜底工作。”省政协委员张明说。2020年,辽宁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每月633元提高到每月672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每年5073元提高到每年5558元,牢牢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这一年,15个省级贫困县、179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48元。

朝阳市喀左县南山村新址村貌。人民网魏青成 摄

辽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朝阳市建平县小塘镇新城村党总支书记李凤雷一直在跟其他代表委员交流着小村庄的“致富经”。“我们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担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李凤雷说。

在乡村,民生开新局,就要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隋国民表示,这就需要统筹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需要人财物各种要素的融合集聚,但归根结底还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乡村振兴,还是要在人才振兴上下功夫。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回首“十三五”,虽然遭遇过巨大困难,面对过巨大挑战,但辽宁却一路在风雨中淬炼品格,在奔跑中强健体魄。今天的辽宁,带着起跑即冲刺的精气神,冲出了“十四五”的起跑线。

就在辽宁两会前夕,京哈高铁北京至沈阳段实现全线贯通,北京至沈阳最快2小时44分可达。牵手环渤海,协同京津翼,辽宁的发展正如疾驰的“复兴号”,一路穿越风雪向春天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