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资源技术开拓进取

“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保障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改善网民上网体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不断强化基础资源安全可靠性。“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开展互联网基础资源解析、监控防护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推出“网域”解析系列产品、“网域”监控防护系列产品等,在互联网基础资源解析服务高性能、低时延、内生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专有自主技术体系,在多标识解析、监测防护、流量精准调度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二是进一步深化跨领域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技术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先后孵化出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网域链”——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服务(实验)平台等技术平台,有力支持了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服务需要。

(二)前沿技术不断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国5G、量子科技、全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逐步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一是论文专利数量全球领先。在5G领域,截至2020年1月,中国企业申报的5G专利占比为32.97%。在量子科技领域,截至2020年10月,我国量子通信论文量位列全球第一,超过4000篇,在全球发文量前25中,有10家是中国高校或科研单位。在区块链领域,我国在相关领域的专利数量增加迅猛,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区块链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二是技术研发成果丰硕。2016年我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通信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团队联合启动建设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网络”,我国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建设和示范应用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随着5G和IPv6的广泛应用,全联网已具备了发展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国针对全联网特别是全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入,初步提出适用于全联网应用场景的标识解析服务架构。该架构基于联盟链技术提供全联网“标识根”服务,从而实现安全可控、高效智能的标识解析。相关研究机构在原型系统研发方面,完成了基于智能合约的多标识识别和转换功能,在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标识管理系统上进行了探索。

(三)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科技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加速结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消费领域应用逐步普及。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迅速普及。2019年,我国智能音箱市场出货量达到4589万台,同比增长109.7%。二是生产领域应用全面落地。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已显著提升,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2019年,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达28.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8%,全国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5.3%、25.3%和8.1%。三是流通领域应用逐渐开展。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开始探索实践。2018年,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亮相;2020年,我国北京、苏州、深圳等多地已开展数字货币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