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求知、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平台。

为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安全文明地使用网络,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近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支持,广东网信办、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2020儿童互联网大会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论坛”在北京、广东两地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举办。

本届大会以“共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为主题。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嘉宾汇聚北京、广东,围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与网络社会治理”“未成年人绿色网络空间构建”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此外,大会还发布了《网络素养》数字教材。

无监护人共同居住的儿童面临较高网络风险

今年大会采用北京分会场、广州分会场、云端嘉宾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直播形式,以重要嘉宾致辞、青少年代表发言、专家演讲、主题互动打造思想盛宴,所涉话题比往届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介绍,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儿童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发现,与男童相比,女童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更易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此外,地区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儿童网络能力素质差异,部分儿童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亟待加强,特别是无监护人共同居住的儿童往往面临着较高的网络风险。

朱锡生建议,进一步重视儿童网络素养的均衡发展,在补足儿童网络危害辨识、防范等方面短板的同时,亦要提升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将网络作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另一方面,家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家长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对儿童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他说,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以平等为基础的“积极陪伴”关系,互相学习。

奥运冠军邓亚萍聚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家庭与社会教育。她首先列出一组数据:中国的未成年人网民规模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3.7%,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也高达89.7%。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技能集中在娱乐游戏和聊天购物上,其他的网络素养,无论是硬技能还是软技能,包括个人隐私保护以及搜索和信息甄别等能力,都存在不足。

“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的网络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往往越强。”邓亚萍认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更应当是一门给家长的课程。“当我们在讨论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时,也将视角放在家长身上。”她呼吁,父母要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关系,而非把家庭本应承担的教育义务转移给老师和社会。

谈及未成年人绿色网络空间构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建议,一是要充分保障未成年人拥抱互联网的权利,包括选择、参与和批评等各环节的权利;二是要怀着爱心,让未成年人更多、更早接触互联网素养,比如面向青少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三是要更加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功能,比如开设网络公开课等。

网络素养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议题,而是涉及多层面的社会命题,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等应携起手来,共同陪伴孩子走进新一代互联网时代。”在陈昌凤看来,多方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打造健康友好网络环境的重要路径。

网络信息分类分级制度应加快建立健全

近年来,广东网信办结合争做中国好网民、网络公益等重点工程,大力实施网络文明促进行动,持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连续3年举办儿童互联网大会,不断修订完善网络素养教材,并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地方课程,为青少年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网络生态。

在净化未成年人上网环境、强化网络综合治理方面,广东网信办建立健全全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协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2020“粤·守护”“粤·清朗”及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广东网信办(省互联网办)副主任许华倡议,分年龄、分地域开展各类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创新少年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形式,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持续深入推进少年儿童网络素养教育。同时,还应依法管网治网,加大网络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推进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制机制。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要坚持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唐锐介绍,在课内教育方面,网络素养培训是广东省《少先队活动》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教育方面,广东各地少年宫已陆续推出一批面向青少年和学生家长的网络素养课程,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也会定期举办粤港澳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交流营。“我们还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主动为边远山区的青少年提供网络素养培训。”他说。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本届大会邀请正能量网红少年代表“@小学生Vita君”线上展示了才艺表演;还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邀请“虚拟偶像”小昕作为虚拟主持人进行现场表演和AI播报。此外,大会还发布了《网络素养》数字教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记者 龚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