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快布局,拉开高质量发展序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布局。2020年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并对新型基础设施覆盖领域进行了明确定义,“新基建”获得前所未有重视。随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实施,“新基建”作为夯实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石,将揭开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序章。一是与应用场景融合,推动数字化消费发展“新基建”要发挥更大作用,离不开与应用场景的融合。在疫情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消费、教育、医疗、办公等需求,如网购、云课堂、远程医疗及病情筛查、远程办公等,需要5G等高速、可靠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从而有望形成投资——消费的双向促进,不断提升投资效益。二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支持的数字经济领域,在涵盖消费互联网的同时,也将面向产业互联网提供服务。“新基建”与传统产业融合,将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方式到营销运营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流程再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服务延伸、产业协同、智能运行等能力。三是与民生融合,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以“一业带百业”,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和产业链的进一步扩展,最终促进社会就业。与此同时,对原有旧基建的数字化改造,将带动城际轨道、道路建设、城市电力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物流、交通、市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5G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驶入快车道

2020年上半年,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5G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超出预期。5G牌照发放一年来,我国5G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在网络建设方面,每周平均新建开通5G基站超过1.5万个,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预计2020年底,我国将建设5G基站超过60万个,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在应用创新方面,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600个。二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公开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已达3.41万亿元,2020年有望增至3.78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工业互联网在平台建设、融合应用及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在平台建设方面,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具备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70个,部分重点平台服务工业企业近8万家。在融合应用方面,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进入实施阶段,建设超过10万个5G基站,在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和领域,已形成上百个5G创新应用场景。在安全保障方面,已发布30余项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标准,初步形成对百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900余万台联网设备的实时监测能力,共服务9万多家工业企业。

IPv6规模部署加快,基础资源能力不断提升

在“新基建”提速的大背景下,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为5G、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IPv6规模部署工作再上新台阶。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末,IPv6活跃连接数达到11.5亿,较2019年8亿连接数的目标提高43%。截至2020年7月,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达3.62亿;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网站及应用已经全部支持IPv6访问。随着用户增长,IPv6流量也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7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LTE核心网总流量达4372.06Gbps,IPv6流入流量平均占比达10.25%。二是域名等基础资源整体情况持续优化,技术更新升级不断加快截至2020年6月,我国“.CN”域名数量为2304万个,较2019年底增长2.8%,继续保持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数全球第一。在域名系统部署方面,我国先后引入F、I、L、J、K根镜像服务器,提升我国网民访问域名根服务器的效率,增强互联网域名系统的抗攻击能力,降低国际链路故障对我国互联网安全的影响。

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关键技术尝试突破

上半年,卫星互联网被划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我国卫星互联网加快建设。卫星互联网既是“新基建”的关键项目,也是助力“新基建”的重要支撑。发展卫星互联网,将加速技术突破、吸引投资,并对国家安全起战略性支撑保护作用。一是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具有差距。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达2666颗,其中低轨卫星在轨数量达710颗。美国SpaceX的Starlink和亚马逊的Kuiper计划发射数量分别达到4.2万颗和3236颗。无论是在轨卫星数量还是计划发射数量,我国的卫星数量都低于美国。二是我国正逐步尝试突破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2020年6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至此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同时,国有和民营航空航天企业均在“重复利用”与“一箭多星”等关键技术方面寻求进一步突破。三是我国航天企业加快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布局。在SpaceX、OneWeb等海外企业竞相抢占低轨卫星市场背景下,我国多个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形成了央企领衔、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发展局面。其中,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先后在2018年底发射“虹云”工程和“鸿雁”工程首颗试验星;2019年7月,我国首枚民营航天企业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美国后第二个具备民营航天卫星发射服务能力的国家;2020年1月,我国银河航天公司发射低轨宽带试验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