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由中央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委、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东海之滨、黄浦江畔开幕,此论坛是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界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被誉为“观察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走向的重要窗口”。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嘉宾围绕“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主题激荡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网信中国”现将部分嘉宾观点摘编如下,与读者共飨。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思扬:

着力强化三种能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当前,主力军正在全面挺进主战场。在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内容生态中,主流媒体应当着力强化三种能力,积极发挥主流舆论构建者和维护者的作用。一是价值引领能力。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越是复杂,主流媒体越是要发挥旗帜作用,始终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主力军”,正能量传播的“压舱石”,权威发布的“定音鼓”,对外传播的“扩音器”。二是要素整合能力。创新主体多元,参与角色多样,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媒体与不同行业之间的知识传播、技术扩散、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三是创新应用能力。主流媒体要汇聚智慧和力量,以创新管理为保障,在重塑生产流程、创新新闻业态、重构用户关系的过程中激发生态活力,拓展应用场景,生产群众更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王慧敏:

网络媒体要沉下去、融进去、走出去

这是一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顺势而为,就能挺立于时代的潮头;错失良机,只能沦为业界的看客。网络媒体要保持“沉下去”的定力。无论什么样的传播形式,离开了吸引受众的传播内容,都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想赢得读者,就必须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以精对新、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要提升“融进去”的功力。用主流价值驾驭先进技术,传媒的技术形态可以变,而引导人、教育人的职责不能变。用更好的服务凝聚受众。只有用服务“黏”住用户,才能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夯实“走出去”的实力。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以网为媒,联接中外,成为网络媒体在新形势下的一大任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孙玉胜:

持续的报道能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我们常说报道力决定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实更准确地说,持续的报道能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所在。我认为:正是电视报道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才使电视成为受众卷入度最高的媒体。抗疫过程中,大规模的持续报道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频道创造了频道开播17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这个数据说明,在各种视频平台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报道依然是强势媒体,尤其是在遇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受众会重新回归电视,而深度融合会使电视报道更强大。但尽管如此,电视媒体也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在媒体融合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弯道超车还需时日。

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

秉持开放包容心态打造多元媒体角色

全球风险的出现呼唤着新的全球化媒体,我们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共同解决分歧问题,全球公众在一定语境下的沟通了解,已经成为难以被忽视的需求。所以,我们媒体人的眼光要超越“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枝节,看到未来的完整图景:全球化仍将继续发展,而媒体的角色将更加多元。首先,媒体是全球风险的警报器,继续做好船头瞭望者的角色;其次,媒体是人类的新纽带,需以公允的角色,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用完整的故事让世界产生有机和有效的连结。而中国媒体也只有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化的包容之美、开放之美、融合之美传递给世界,消弥冲突,化解危机,让社会与人心归于宁静、归于和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五方面塑造网络时代的中国软实力

如何在网络时代塑造中国软实力?我认为如下几点是可以考量的。第一,网络内容要回归基本事实,回归科学,回归理性。事实、科学和理性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整合社会的基础。第二,网络平台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网络平台如果唯利是图,只追求流量,而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不仅平台本身走不了多远,而且更会导致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反弹。第三,网络只是工具,网络背后仍然需要一个庞大知识体系的支撑,价值体系的支撑。价值体系是历史的积累,需要人们去挖掘。第四,要在西方市场(网络)里,以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中国,而不能仅仅在西方网络里简单地发泄自己的一些情绪。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基于成功故事之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我们成功的改革开放的故事,甚至是近代以来的故事,还有就是基于自信基础上的能力培养。这个能力培养既包括知识体系,也包括今天所讲的各种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