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9月16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在嘉应观近距离聆听黄河故事,感受黄河文化。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它记载了清代治河的丰功伟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目前,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蕴含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沧桑的治水历史。

资料图:嘉应观

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从2019年开始,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打造与黄河有关的研学课程及传承实践项目,内容包括黄河盘鼓、大圣鼓、怀梆、黄河号子、黄河抢险石头树梢梱、大河遗风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小曲调等数十种。其中,黄河泥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武陟县多家中小学校列为课堂学习内容。

埙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文化。黄河泥埙选材自黄河边的胶泥,母亲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做出来的埙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散发着黄河泥独特的远古气息。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一边向记者们介绍黄河泥埙的历史,一边现场展示泥埙的制作过程,让记者们对泥埙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制埙名家王建制作黄河泥埙。记者 谢青 摄

“嗨!嗨!”一阵阵浑厚的号子声响起,记者们应声来到嘉应观的“黄河号子”展示区前。黄河号子是民歌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作用。过去治理黄河时,需要很多人集体劳动,行动须统一,指挥靠号子。独具魅力的黄河号子,唱出了黄河惊涛澎湃,万马奔腾的气势,让人听了仿佛身临其境,数百人在黄河边一齐劳动的壮阔景象尽现眼前。

“黄河号子”展示区。中国网信网 赵雅琪 摄

在参观嘉应观时,记者看到有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聆听嘉应观的历史。“带领学生们参观嘉应观,让孩子们学习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道。

嘉应观乡第一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参加研学活动。中国网信网 赵雅琪 摄

嘉应观作为黄河文化标志性建筑,历经300年的风雨沧桑,世代传唱黄河精神,唱活了黄河文化,也唱出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鲜明气质。在武陟,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就像是一种习惯,根植于这里的百姓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