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小康与民族复兴相互激荡的奋斗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文化自信更加彰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一个百花齐放、文化更加繁荣的中国正在向我们走来。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弘扬,文化自信是否更加彰显,不仅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以文化强信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心之源”,不仅可以创造精神财富,也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就能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据统计,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经超过2000所,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在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出“新梦想”。

以文化暖人心。“文化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甘肃省金昌“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服务菜单”,到内蒙古推出“乌兰牧骑月·一切为了人民”主题活动,再到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享艺不停”“云游云购”等活动,丰盛的“文化大餐”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文化育新人。我们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革命文化的浸润,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这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从良渚古城遗址迎来首个“杭州良渚日”,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开展,再到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重点作品扶持增设“抗击疫情”主题专项,把文化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就能迸发强大的感召力,就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文化领风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培根铸魂,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中国文联组建小分队开展慰问演出、文化帮扶,广电总局深化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融会公共教育和艺术创作,于艺术创作中培根铸魂。在新的征程上,文化创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注入“文化力量”。以文化强信心、暖人心、育新人、领风尚,我们必将拥有无比坚定的自信、无比强劲的动力、无比光明的前景。(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