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当下,“无跟帖、不新闻”“小跟帖、大文章”成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趋势之一。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跟帖评论获得信息、分享观点、达成互动,在此过程中,跟帖评论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放大镜”和“扩音器”。然而,非理性表达、群体极化等现象的出现也挑战着网络跟评的管理工作。

如何更好地加强跟帖评论管理,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空间?本文通过对跟帖评论主要特点进行研究,梳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新华社客户端为例,分析研究移动新闻客户端跟帖评论的管理策略。

供图/视觉中国

跟帖评论的定义和特征分析

在《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中,网络跟帖评论被定义为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互联网不仅赋予公众个体发表观点、传递信息的权利,也为个体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网络跟帖评论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通俗性和碎片化等特征是其对网络舆情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因素。

跟帖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在“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模式中,信息共享和双向交互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显著的特点,传统受众已成为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两种角色的用户,交互性强也成为网络跟帖评论最吸引用户的特征之一。网络作为一种双向交互的媒介,为跟帖评论用户提供了双向交互的平台,在新闻发布的同时,评论亦能够自由地到达各传播主体,而用户对评论原帖的“盖楼式跟帖”,进一步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评论“一边倒”,群体压力增强。“刷屏”“全网黑”等跟帖评论乱象不仅扰乱了信息传播秩序,也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这些令网民深恶痛绝的非理性跟评是如何产生的?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阐述了该现象的形成过程。当网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由于担心被孤立,促使网民对少数人支持的观点保持沉默。少数一方的沉默造成多数一方意见的强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新媒体时代去标签化、去身份化的特征促使“沉默的螺旋”在一定意义上演化为多数的“极化”,尤其是在涉及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民粹主义等问题时,一些网民非理性的评论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而中立、客观的评论往往淹没于谩骂和攻击中。这些由跟帖评论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为网络舆情治理增加了难度。

舆论场分化,易引发次生舆情。互联网自由、开放、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仅让网络舆论场时刻处于复杂、活跃且不断演化的状态,也促使网络舆论场因阶层分化而呈现出多样性。由于舆论场分化引发的种种乱象,不仅误导舆论走向,也使网络生态环境恶化,对跟帖评论管控不当甚至极易引发次生舆情,使得本就复杂的舆论场更难以控制。

移动新闻客户端跟帖评论管理策略

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切实管理好、发展好、利用好网络跟帖评论这一武器。新华社客户端初步探索了网络跟帖评论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明确责任归属。新华社客户端按照“先审后发,人工审核”制度组织开展跟帖评论审核工作,首页重要稿件的跟帖评论需经终审发稿人审核后发布,其他稿件相关责任人随时监看稿件评论区,发现不当内容及时处理。此外,客户端值班人员遵循“谁签发谁组织跟帖、谁审核发布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细化分工。重要稿件的主要责任人为终审发稿人,职责为跟帖评论的审核发布,值班编辑承担筛选责任,一读编辑承担监管责任。

对负面有害信息进行分类,建立应急预案。在内容审核方面,新华社客户端不断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议题设置和工作预案机制,初步构建了应急预案体系,着力整治跟帖评论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等不良现象。为确保报道安全,加强跟帖评论管理,客户端对负面有害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将其分为十二类,包括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针对重大突发事件传播谣言;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等。

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积极与网民互动。新华社客户端积极创新跟帖评论的管理方式,与主要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对接,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平台和网站的联动作用。改善跟评舆论生态、营造清朗的舆论空间必须紧密团结网民、依靠网民,提高网民跟帖评论的积极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为了鼓励理性跟帖、倡导文明评论,客户端值班编辑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并与其展开互动,充分运用网络语言和网民们进行“盖楼式”跟评,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基础上,以严肃活泼的方式开展正能量跟评,引导网民积极评论。

提高技术安全保障水平,实时更新禁用词。新华社客户端不断优化应对安全缺陷、技术漏洞、黑客攻击等风险的技术手段,积极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认真研究反垃圾信息管理机制。为了实时监看跟帖评论,技术团队为客户端后台单独设置评论管理页面、细化审核状态分类,切实提高了跟评审核效率。针对恶意评论跟帖的用户,技术上采取将其IP地址列入黑名单禁止发言的措施,有效遏制了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在禁用词管理方面,技术团队根据编辑反馈实时添加或移除,确保跟评审核安全有序。

移动新闻客户端跟评发展趋势研判

不同于以往严肃的新闻评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跟帖评论成为妙趣横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这不仅使网民加深了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也收获了轻松愉悦,甚至形成“专门来看评论”的网民群体。展望未来,跟帖评论将呈现出更多元的形式,并对网络空间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闻与跟帖评论形成互补传播态势。移动端的跟帖评论看似简短随意,但结合新闻事实却能简明扼要地让用户理解新闻的真相。因此,未来的跟帖评论必定与新闻本身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态势。

其次,跟帖评论区将出现音视频等形式。目前,以文字、符号、表情、图片等为代表的跟评形式成为网站、客户端采用的主流,随着5G的普及,未来的跟贴评论将朝着视频化趋势发展。

最后,跟评管理方式与用户活跃度呈正相关关系。关闭评论通道、取消跟帖功能是部分网站的常见做法,但这一措施并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反而会影响用户黏性,造成用户流失。积极开放跟帖评论通道,鼓励网民文明评论、理性跟帖,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是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大势。(作者:齐慧杰,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副总编辑;作者:唐颢宸,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