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群众在哪里,联系的方式就要跟到哪里。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山人大”开创“回应市民”栏目,搭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移动网络平台,“键对键”了解群众的呼声和需求,“面对面”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激活“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工作,促进镇区人大履职常态化。

在广东中山,每周六早上,由“中山人大”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栏目“回应市民”便如期而至。点进去会发现,这个栏目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抓眼球的标题,选取的都是群众留言反映的小事琐事,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镇区人大办及人大代表跟进督办,督促职能部门回应,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民生民计问题。

中山火炬开发区沿江路路面修整前后对比图。供图/“中山人大”微信公号

观念革新,搭建代表联系群众网络平台

“中山人大”微信公众号于2017年9月上线,起步较晚。但依靠各级人大代表及镇区人大的大力推广,数月便迅速积累了数十万粉丝,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

有了粉丝基础,如何才能让粉丝“买账”?当前政务新媒体百花齐放,但也良莠不齐。以单向信息发布为主、缺乏与受众沟通更是政务新媒体的通病。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涨粉固粉,也发挥不了政务平台应有的引导力和服务力。人大工作的最大优势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在迅速占领阵地之后,他们便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把新媒体作为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与人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除了日常动态更新人大新闻外,还要发挥社交媒体即时互动性的优势,借助新媒体平台与网民群众加强沟通联系。

当前,广东省正加快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各地代表联络站随之全面铺开。发挥好代表联络站的纽带作用,为网民意见的跟进督办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密切驻站代表与社区群众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8年6月1日,中山市多位人大代表开展儿童公园等民生工程调研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市民纷纷留言提问,了解所在镇区儿童公园的建设进展。受此启发,“中山人大”尝试通过人大联络站和驻站人大代表,对有关问题跟踪办理。同年6月5日,“中山人大”推出了《你家门前啥时候建公园?中山人大微信公众号积极回应市民疑问》一文,和一般推文相比,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关注度更高,网友留言更踊跃,进一步坚定了开辟“回应市民”栏目的方向与探索。

如何回应?首先要在制度上做好规划和设计,紧紧围绕人大监督职权的工作范围,避免成为群众眼中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信访部门”。对此,“回应市民”栏目确定了“凡是市民留言,要求解决的民生民计问题,将尽力进行回应”的定位,聚焦合理合法且具有共性的诉求,主要聚焦关系公共利益、有关部门能办应办的事,通过人大联络站和镇区人大办跟踪督办。不具体回应涉及个人利益的纠纷或是信访投诉,以及适宜司法解决的事。

路径探索,通过“键对键”促进“面对面”

互动要注重实效,为网民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互而不动、动而不行、徒有形式。“回应市民”的平台搭建起来后,与群众的沟通渠道一下拓宽了,网友的提问如“滚雪球”般增多。但关键还是在于如何促进问题的解决。

“回应市民”栏目设立后,对问题的回复提出了严格的时限要求,原则上要求一周内回复。可以立即解决的一周内要切实解决,列入计划安排的要公开工作进展,短期无法解决的要说明原因和计划。也有部分群众提问,是由于部门与市民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要及时做好解疑释惑。

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回复不能敷衍了事。一旦职能部门对市民反映事项作出回应、亮出“承诺”后,问题最终处理得怎样,还要接受市民和媒体的双重监督。

曾几何时,中山火炬开发区沿江路路面坑洼,一下雨就陷入泥泞,导致该路段事故多发。2018年8月,网友通过“中山人大”微信号反映了这个问题,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处理。公众号运营者迅速将此问题转交火炬开发区人大工委督办,承办单位为区住建部门。经调查,受台风及过往重型车辆影响,装载散体物料洒漏,造成多个路段路面损毁严重。一周后,承办单位表态将安排市政维护单位对路面“病害”进行维修,并协调加强对沿江路沿线砂石场及超载车辆的管理。

但到了11月,路面整修迟迟不见动静。接到网友反馈后,“中山人大”再次提出要求,由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监督问题的解决和跟踪落实,对办理问题进行核实并提出意见建议。在代表的跟进督办下,考虑到相关工程程序比较烦琐、耗时较长,有关部门先行用沥青材料进行临时修补,同时进行现场警示,加强对路面砂石进行清扫。线上沟通联系,线下跟踪督办。 “回应市民”以“键对键”促进“面对面”,大大增强了人大履职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据不完全统计,该栏目上线至今,已推出56期,回应解决民生民计问题647件,为走好群众路线打开一扇新窗口。

触角延伸,加强和创新基层

社会治理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只有植根于民,才能更好地为民履职,网络已成为人大代表植根于民的厚壤沃土。“中山人大”通过走网上群众路线,不仅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还扩宽了履职空间,为人大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平台的影响力和活跃度在不断提升。“中山人大”开通“回应市民”栏目以来,粉丝稳步增长,传播力一直稳居全国人大新媒体的前列;另一方面,触角在不断延伸:畅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支持代表与群众就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交流对话,征询群众对代表议案建议的意见等等,逐步成为中山人大履职能力建设的新尝试。

过去,人大代表主要是在联络站里接访群众,现在更多变为主动走访,就栏目反映的问题主动出击,倾听群众声音。中山市人大代表、中山火炬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股股长叶羞花在收到“回应市民”栏目的问题线索后,曾先后就“公交站垃圾桶设置”和“卫生站公交线路停靠”问题开展调研、走访群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促进问题有效解决。

当网友的诉求得到重视和回应,其对平台的黏性越来越高,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不少网友甚至主动询问起代表“下站”的时间,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过去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乡镇人大闭会期间的履职一直比较薄弱。而“回应市民”栏目上线后,代表和群众之间愈发频密的交流互动,为乡镇人大实现常态化履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统计,一年来“回应市民”收集了数万条群众留言,其中涉及市政、城管、教育、医疗等民生类意见占到96%以上。如何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民意宝库?近期“中山人大”将进行深度数据分析,将问题分门别类,对其中高频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市人大层面组织代表与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谋和依据,期待形成“治未病”的功能。

信息化建设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运用,而是事关联系群众、收集民意、参与社会治理、拓宽履职空间的制度问题。目前,“回应市民”栏目收集到的群众意见,经梳理和研究,一部分已被汲取到中山人大工作部署与决策中,如:纳入中山市今年立法计划的未成年人托管服务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计划推进的养犬管理立法等,都与栏目中市民留言反映的意见有一定关系。(作者:李华炎,中山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