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非遗 敬·匠心”系列直播走进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黔西南布依刺绣进行直播。供图/光明网

从2017年5月开始,光明网联合斗鱼、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走进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26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百余位,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以近距离的视角了解非遗技艺。截至2019年7月底,活动已推出直播百余场,总观看量破亿次;

2018年4月,光明网联合KK直播、秀色直播、一直播推出“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直播传播戏曲,让更多年轻网民通过一部手机更加真实、直观地了解戏曲,共推出直播近50场,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4000万人次;

……

近年来,光明网综合利用移动直播、视频短片、纪录片等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多年来扎根文化领域所积累的优质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把非遗玩“活”了。日前,光明网“创新传播手段 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案例入选“网信创新工作50例”。那么,该案例入选的创新秘诀是什么?

率先将直播引入非遗传播,为老技艺找到“新知音”。光明网在2017年率先将网络直播引入非遗传播,新媒体遇上古老文化产生出强烈化学反应,大量在偏僻地方的非遗传承人得到年轻网友的追捧,老技艺找到了“新知音”。

重视创造性转化,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为实现非遗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光明网在开展非遗直播的同时,对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工匠精神等进行深度挖掘,根据直播内容及后续采访,尊重移动端网友阅读习惯,采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撰写数十篇相关微信文章。文章以网络热点、热门影视剧、历史传奇故事等为切入点吸引年轻网友,并综合运用Gif动图、短视频等表现形式,向网友生动地展示非遗。

注重传播的温度与质感,得到多方一致赞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除了运用新传播手段,还要注重传播的温度、质感,只有抓好其文化内涵,才能拥有持久的传播力,而这些都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在对“致·非遗敬·匠心”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满意度调查中,82.86%的传承人对“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表示非常满意,17.14%的传承人表示满意;100%的传承人对移动直播这种新型传播形式的实时互动体验表示非常好。直播嘉宾也对活动赞不绝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直播后给予充分肯定:“直播让现实生活中的非遗文化‘活’态展现,在非遗传播中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打造品牌活动,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保护合力。在创新传播非遗的基础上,《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举办“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力求通过广泛动员、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把推选活动培育成为凝聚中国非遗人的年度盛事、具有较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通过品牌的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非遗传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