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着重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据媒体报道,近几年,“三区三州”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出了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特色品牌。其中,52个未脱贫摘帽县已发展122个主导产业,带动3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700多元,近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实践证明,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釜底抽薪之策。不过,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有半点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产业就搞不起来,即使勉强落了地,也是昙花一现。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真正让扶贫产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从各地的脱贫经验来看,只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就能把产业做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比如,有的地方在牛羊养殖和相关的延伸产业方面有产业习惯和传统优势,就帮助群众念起了脱贫的“牛羊经”;有的地方有丰富的农产品,就着力建设仓储冷链设施;有的地方保险业务发展得好,就把扶贫主导产业和贫困户产业全部纳入特色产业保险;有的地方产业链比较完善,就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园,延长产业链,从而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不仅如此,有的地方的扶贫产业还有更高的追求,像加快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扶贫产业培育成带动脱贫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有质量的扶贫产业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有资料表明,目前“三区三州”贫困县已组建产业技术专家组529个,遴选产业发展指导员2.7万余人,52个未摘帽县落实技术帮扶专家3800多人,还涌现出一批广受欢迎的“林果县长”“养殖乡长”。据悉,今年国家有关部门还要继续加大产业技术专家组选派和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实施力度,在52个未摘帽县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把深度贫困地区种植较多的花卉、猕猴桃、大枣等纳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实施。

有质量的扶贫产业还需要配套的服务。比如,为了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必须针对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加强市场、自然、疫病等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信息发布、产品营销、技术服务、保险保障等防范应对工作。

此外,确保扶贫产业的质量,还应该在密切扶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上动脑筋。近年来,“三区三州”贫困县已引进和培育1200多家龙头企业、5.6万家农民合作社,52个未摘帽县的近三分之二贫困人口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但是,龙头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地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还存在“两张皮”现象。

为此,必须紧紧抓住“育主体”和“带农户”两个关键。所谓育主体,就是要大力培育联贫带贫主体,组织更多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电商等大中型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对接洽谈,引导建设订单基地和扶贫车间。所谓带农户,就是要加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带贫模式,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多种方式,形成产业扶持政策与带贫效果挂钩机制,实现稳定利益联结。(尹敏)

(原标题:【地评线】金羊网评:抓住扶贫产业这个牛鼻子 做好贫困群众增收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