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民政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数据更新、比对核实、组合查询、定期通报、实时报送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支撑和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对留守儿童的精准关爱、精准帮扶、精准保护。

全国各地的民政系统依托信息化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推出管理系统,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许多新的规划和尝试,为困境中的孩子提供托底保障,同时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和社会倡导方面作出努力。在这些环节中,网络有序参与和推动力量日渐明显。

5月10日,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对全市未保专干开展高风险困境儿童筛查识别与评估帮扶的业务培训。供图/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网络搭桥,建立体保护体系

在江苏南京,28家成员单位组成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南京市市长任未保委主任,南京市民政局局长任副主任。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面对部门较多的困境,网络搭桥有益促进了各部门有序联动。南京市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架构,成立了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综合服务平台,涵盖包括困境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困境类型、监护情况、享受保障情况和具体干预帮扶情况。同时通过团委12355热线,将横向28家单位和纵向四级联系起来,通过工单派送的形式,及时高效地沟通和处置案例,借助网络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有序开展。

在具体操作中,南京市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将困境儿童分为6大类55种。相较于分散在家庭中的困境儿童,对流浪儿童的保护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这部分儿童往往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脆弱,更有一些流浪儿童早早离开家庭,流落街头,即使被救助站救助,也无从查找原生家庭。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流浪儿童的回家之路出现了曙光。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警务室内近年来设置了指纹机和DNA采集设备,为每位受助的流浪儿童进行指纹和DNA血样采集,建立信息库。完善未成年人亲属接领和返乡保护制度。对亲属接回的未成年人,严格核实接领人的身份,防止不法人员冒领受助儿童,切实维护受助儿童的安全。对家庭困难无法接回的未成年人,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护送返乡。对无法找到监护人的儿童,做好落户安置工作。

南京市在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过程中,借助网络力量帮助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解决生活、监护、教育和发展等问题,探索立体式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受侵害现象,同时借助网络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多举措链接社会资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创新探索,提供“1+N”精准关爱

湖南省常德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开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起了以社工专业服务为支持,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方面为着力点的“1+N”全方位精准服务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融入社会服务大格局。

以专业社工为抓手,开展个案导向服务。为动态监护与跟踪保护未成年人,设立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线,研发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系统,对接智慧常德平台,建立了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的联动反应机制,并由专业社工针对个案的不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方案,及时提供临时照料、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全方位服务,年累计服务个案达5000余人次。

以优势视角为延伸,优化家庭发展空间。由社工根据未成年人家庭需求,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技能培训、家庭就业推荐等一系列服务,优化家庭环境,深层次解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困境。

以项目优化为基础,提升能力成长潜能。为解决未成年人学习能力不足、周末生活单一、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学校、社区开展了“七彩课堂”“Dream空间”“向阳花开”等一系列服务,并利用未保中心平台,开展科技体验、VR体验和烘焙制作等特色活动,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家庭、走出困境,融入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圈,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能力。

以机构平台为纽带,强化基层组织责任意识。由社工组织与社区、村进行对接,强化社区、村级未成年人工作责任,紧抓基层组织,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指导并参与了村、社区开展“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与活动,组织社区、村级儿童专干业务培训,助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

以志愿服务为补充,扩大社会保护“朋友圈”。为形成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合力和社会氛围,专门成立了“小雨滴”未保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学业帮扶、兴趣拓展、心理辅导、贫困助学、法律援助等服务方式,促进困境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明确职能,数字化管理“儿童主任”

今年5月,民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在当地民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承担的10项工作职责。如要负责指导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基本信息摸底排查、登记建档和动态更新,推动协调开通未成年人保护专线;要协助司法部门打击拐卖儿童、对儿童实施家暴以及胁迫诱骗或利用儿童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等。

此外,对于基层儿童工作队伍,《意见》要求,在村(居)一级设立“儿童主任”,由村(居)民委员会委员、大学生村官或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担任,具体负责村(居)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立“儿童督导员”,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明确一名工作人员担任,具体负责乡镇(街道)的关爱服务工作。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初步配备了乡镇和街道一级的儿童督导员4.5万名,在村(居)这一级配备了儿童主任62万名。以前该职位有各种称呼,此次《意见》统一明确为“儿童主任”。目前,4.5万名儿童督导员和62万名儿童主任,都已经实现了实名制管理,全部录入全国的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的信息系统当中。

未来,民政部门将依托网络技术力量,进一步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鸣谢:民政部儿童福利司)

(原标题:民政部网络搭桥,精准关爱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