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家住陕西安康的小唐(12岁)通过手机将家里用于治病的8000元钱充值了网络游戏,急得他父亲四处求助协商退款。近年来,类似此类“熊孩子”为玩网络游戏非理性充值的事件屡见不鲜,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组织开展了青少年近视现状与网游消费体验活动,并发布《青少年近视现状与网游消费体验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游戏不断进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然而由于一些网络游戏防沉迷机制不健全,相关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两成左右的受调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伴有非理性充值消费行为。目前,中消协正致力于推动建立涉及全行业跨平台的青少年防沉迷机制,同时,引导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自控能力差,青少年网游沉迷风险高
据了解,此次调查体验活动采用实地拦截访问和体验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访问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760个有效样本,并对下载排行靠前的50款手游App产品,模拟未成年人身份,实际体验实名注册机制、登录时的玩家/游客模式、游戏过程中的防沉迷监护、为家长提供的成长守护服务以及游戏中的消费权限等过程。
《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初次接触电子设备和网络游戏均呈现低龄化趋势,超过九成的被调查青少年每周都会将电子设备用于学习、游戏,小学生群体因“学习”“做作业”而被动接触电子设备的比例显著高于初、高中学生,值得引起关注。多数被访者将网游与电子竞技混为一谈,认为玩网游利弊相当,超三成被访者有网游充值消费经历,超过一成的被访者找借口问长辈要钱或盗用父母账号进行网游消费。值得注意的是,19%的被调查者曾有通宵游戏的经历,这部分青少年网游沉迷的风险较高。此外,多数青少年对于网游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需要家长学校进行教育疏导,尤其是通过良好的网络游戏防沉迷机制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种类、时长等综合管控。
中消协工作人员在调查体验中发现,部分网游的运营方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一是游戏涉嫌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所需授权的个人信息与消费者通常理解的产品功能之间无明显关联,甚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二是少数网游产品未按要求明示审批文号和出版物号等信息;三是强制实名游戏不足四成,且在强制实名的17款游戏产品中,有9款产品未成年人登录保护机制存在问题,6款未发现启用防沉迷时长提醒及强制退出机制;四是13款游戏产品官网未见提及家长监护服务的相关信息,不利于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进行监护,不利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参与网络游戏;五是被体验游戏产品的账号管理、设置模块、官方助手里均未见账号永久注销、删除的功能设置。
推行业共建,设跨平台防沉迷系统
《报告》同时发现,使用同一个未成年人身份注册的账号登录同一平台某游戏产品被强制退出后,仍可以成功登录同一平台另外的游戏产品,这说明防沉迷机制在平台管理层面还存在明显缺陷。“目前大量网游的防沉迷机制存在缺陷,需要完善。”中国消费者协会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表示,如果网游产品不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不仅有让青少年陷入较高的游戏沉迷风险,还将损害其健康安全权益。而目前技术保护的最大症结在于防沉迷系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不同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数据共享,这让“防”的效果打了折扣,“打个比方,青少年玩腾讯的游戏达到限制时间了,转头就可以去玩网易的,所以防沉迷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皮小林认为,应该打破藩篱,推动建立网游行业的跨平台防沉迷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共通,将所有青少年的游戏行为纳入统一管理和监控,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游戏环境。“中消协承担了连接政府、行业和消费者多方的职能,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皮小林表示,目前中消协正积极与行业内的多家网游运营商沟通,推动相关系统的开发,“当然,这需要互联网企业担起主体责任,技术上互相支持。目前来说,我们收到的反馈都比较积极。”
此外,针对调查体验活动发现的诸如监护服务便捷度差、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中消协建议相关企业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和边界意识,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置于优先位置,贯彻到企业发展、游戏产品设计和运营的全过程,并依照App治理的有关规定做好软件自评和安全认证工作;二是主动优化网络游戏体验,净化网络游戏内容生态,确保游戏内容健康、运营安全、消费有序、规则合理、技术有保障、服务有回应;三是做好网络游戏平台规则治理,落实网游防沉迷相关措施,从账号登录、游戏时长、IP地址锁定、游戏内容权限等方面进行防护,特别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四是建立消费者评价和反馈机制,尊重消费者意见和诉求,在日常运营和服务消费者方面充分考虑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各方共助力,筑牢防沉迷屏障
当下,电子产品已高度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的学习、娱乐及社交活动中。除了行业自律以外,应多维度构筑防沉迷屏障,中消协建议监管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事业。对此,中消协在《报告》中提出了四大建议。
一是在严格落实网络游戏实名制认证等法律规定、完善网游分级管理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网络游戏信用评价机制,共筑网游防沉迷屏障。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落实网游产品开发经营者主体责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做好网络游戏平台规则治理,全方位落实网游防沉迷措施。
三是家长与学校要加强密切互动和交流,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少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尽量避免学龄前儿童使用,共同培养青少年健康学习休闲方式。
四是呼吁广大青少年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少接触以及切勿沉迷网络游戏。
“此前中消协受理处理了不少涉及网络消费虚拟财产受侵害的案件,今后会在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及相关方面发力。”皮小林表示,在发出建议的同时,未来,中消协将采取实际行动,深入探索、积极研究,通过媒体、宣传手册等多种渠道引导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树立理性的网络消费观,并学习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方法。(鸣谢:中国消费者协会)
(原标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建立跨平台青少年防沉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