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区分人体健康程度水平,“复工图”区分某一地区是否具备复工条件。当前,浙江等地通过两者相互配合使用,有效实现边防疫边复工的双重目标。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的两难问题不容小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亟需复工,复工又必然引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疫情防控增加压力,成为对当前国家治理能力精细化程度水平的一场大考。
“各地通过创新举措精准管控复工人员和复工地区,既保障了疫情防控局面稳定,又为企业复工复产增添了有效助力。”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说。
精准施策转“危”为“机”
“终于可以开工了”“正常上班的感觉这么好”……随着各地开始复工复产,很多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拍手称快。与此同时,由于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人员流动等问题开始显现。
“疫情之下,社会情况变得十分复杂,复杂环境下维持社会系统稳定的最大诀窍就是对冲操作(金融学概念,指特意减低另一项投资的风险的投资,是一种在减低商业风险的同时仍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手法)。”夏学民说,疫情防控要求收紧、管制人流物流,减少流动性,甚至是采取隔离措施,强制阻断流动;复工复产要求放开,增加各种要素的流动性,鼓励人流物流,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言而喻。边防控边复工势在必行,这是当前充分运用对冲操作手法,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一种必然选择。
夏学民告诉记者,边防控边复工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精准定位哪一部分人原地不动,哪一部分人应迅速流动,哪个地区要收紧口子高筑防火墙,哪个地区要降低门槛“放水进来”,绝不能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疫情防控关乎安全,复工复产关系发展,两者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处理好‘危’也能变成‘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丹说,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通过精准施策,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夏学民说。
有效保障合理安全流动
“复工率基本在50%左右,现在就是要组织人员返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得益于当地的创新探索——“健康码”。
“健康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和安全复工,是进入浙江省相关地市的个人通行电子凭证,适用于所有在相关地市的人员及返岗人员。市民通过线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后,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实施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
“与身份证能够证明公民身份不同,‘健康码’不仅能够证明公民身份,还能随时显示特定人的健康状态,用三种颜色区分不同健康状况,做到对复工复产人员的精准区分。”夏学民告诉记者,持绿码者可自由通行进出各种区域,优先复工,给予其充分的流动权;持黄码者居家观察7天,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行动,想复工需要先等一等;持红码者一律居家观察14天,限制其外出进入各种场所,为保安全暂停其复工权利。
在疫情防控措施仍生效的情况下,务工大军跨区跨界返程返厂,是全国复工复产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如何让工人出得了村甚至出得了省?
夏学民举例说,第一步,杭州、宁波、温州等11个地级市实现“健康码”互认,打破省内地域间的“栅栏”;第二步,让浙江省的“健康码”得到河南、贵州、云南、湖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认可,这些省份的劳动者只要申请到浙江省的健康码,就能乘坐交通工具出村跨省来到浙江复工。
“安全打通疫情防控下人员的合理流动通道十分重要,也是复工复产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健康码’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周丹说。
分类精准施策形成助力
2月初,浙江根据疫情流行态势、疾病传播特点,创新研究绘制了省内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五色图,为解决返工慢、复工不平衡等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后,又在此基础上深化复工率五色图,同样分为五档,以红、橙、黄、蓝、绿五色表示,遵循因时因地、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区域、分时段、分行业有序开展,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
夏学民解释说,复工图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某一行政区划和特定功能区内疫情严重程度、防护安全措施齐备程度以及复工复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设备、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齐备程度等综合计算出来的一种状态,以此更加科学精准地指导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浙江又推出“企业复工率指数”“复工率五色图”等,精密智控的“齿轮”愈发精细,有效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认为,“一图一码一指数”等精密智控措施诞生在浙江并非偶然,这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了数字治理的大脑。浙江始终注重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把数字化的基因植入各领域,把数字化的意识落实于行动,才能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的实力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一套应对机制。(记者 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