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骗子使出“花式诈骗”套路趁火打劫,有的谎称有防疫物资骗钱,有的冒充“感染者”博“同情”、还有的混入家长群冒充班主任骗学费。

作为网络用户主力军的90后,如今已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这是不久前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统计近年来电信诈骗的高发类型和目标人群得出的结论。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绍田分析,如今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诈骗已衍生出多种“智能化”手法,年轻人因其社会经历有限、防范意识不足,成为受骗的“重灾区”。

2月初,天津市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王菁菁(化名)报警称,被冒充学校“化学老师”的骗子骗取了2835元。王菁菁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化学老师”通过QQ群临时对话框,告知她因防控疫情,开学后上课做实验,需要买防护服,让其去找班里的同学收费,每人45元。王菁菁班级里共有63名学生,她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将2835元转到了“化学老师”指定的银行账户。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分析,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联系学生家长诈骗,且手法较以往有所升级。骗子利用QQ群非好友也能聊天的特点,进群将头像、昵称改为和班主任一样后,与群内家长单独联系,以线上收费形式实施诈骗。警方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尽快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如有人在群内收费,学生或家长可直接打电话核实后再缴费,避免上当受骗。

公安部国家反诈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20时,全国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利用疫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517起,累计涉案金额超过2.73亿元。

天津警方提醒,疫情期间电信诈骗手段抓住不同群体的迫切需求,精准升级了诈骗手段。近期最高发的是卖口罩等防疫医用物品类骗局;还有不少人利用学生上网课伺机行骗;此外有人利用部分群体收入不稳定,发布虚假网贷信息实施诈骗。

这几天,天津市河东区居民小李在网上看到贷款信息,与对方电话联系,互加QQ后,对方以收取工本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让小李向指定账户汇款后,将小李QQ拉黑。警方分析,疫情影响了不少人的收入,一些年轻人在为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发愁。此时,一些不法分子便趁虚而入。

这类骗术的套路大致分三步,先通过互联网、短信、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软件发布虚假贷款信息,号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之类的信息就可以轻松拿到借款,引诱被害人上钩并取得信任;再编织各种理由,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通常以平台费、保证金等借口忽悠借款人上钩;当借款人将钱打入对方账户后,骗子就得手了。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信诈骗的犯罪手段正变得更加智能。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李冰表示,如今电信诈骗形成了恶意注册、引流、诈骗、洗钱等不同环节勾连配合的完整链条,形成了电信诈骗的“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信诈骗的实施过程中,人工智能开始被用于群聊群控场景。通过诈骗网络的深度学习,不断训练其模拟输入和模拟点击的操作能力,结合特定脚本,实现自动化操作。在自动化程序的帮助下,黑色产业团伙的犯罪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获利空间也不断增大,几十人的犯罪团伙便可在短时间内给数以万计的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

“现阶段,电信诈骗依旧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顽疾。”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绍田表示,“电信诈骗犯罪数量和金额仍然处于高位。”

李冰建议,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要不断加大安全建设投入、完善技术策略,加固安全防护屏障,有效阻断电信诈骗的链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管好自己的‘钱袋子’。”李冰概括出6个字的防骗箴言“不看、不信、不为。”面对无关的信息,不要看,不要信,更不要去操作。同时,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一旦遭受诈骗,要及时寻求法律救济,以尽量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