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体系里,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近日,在全力保障疫情期间顺利复工复产的同时,各地各部门以政策匹配精准纾困、线上平台供需对接、龙头企业协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复工企业解决上下游产业在特殊时期的对接匹配难题,梳理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有力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技术支撑“云上对接”效果显著

北京:环氧树脂灌封胶是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必备生产资料,具有介电绝缘、保护元器件、提高元器件性能等作用。由于供货商位于湖北,受疫情影响至今不能复工复产,导致北京航天微电科技有限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2月26日,航天微电在“北京市产业链共享云平台”上发布了需求信息,目前已经联系到相关供应商,正在进行商务谈判。

“北京市产业链共享云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收到1700余条供需信息,其中既包括供货信息,也包括需求信息;既包括医疗护理、检验检测等抗疫用品,也包括餐饮用具、销售服务等产品。供需双方通过平台撮合,进一步确定需求、价格等内容,并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资金结算账户进行结算,该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不少企业供需对接的重要渠道。

浙江:抗击疫情期间,产业链暂时的断裂与上下游协同难,是浙江企业复工的一大难题。主营保温杯生产与销售的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案例,受疫情影响,之前负责给保温杯镀铜加工的合作企业尚未复工,面对接踵而来的订单,公司负责人急得团团转。

2月27日晚,经驻企服务员指导,该企业在武义“赋工宝”产业赋工数字管理平台发布了相关供求信息,当晚后台便根据掌握的产业链信息,帮他匹配到了另一家加工企业。

武义“赋工宝”是浙江首个产业链数字复工平台,该平台用大数据匹配上下游供需信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应对市场。除根据平台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外,一些企业还可以根据其他企业发布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生产线,搭建起新的产业链。

精准施策“定制服务”疏通渠道

河北:盐酸阿比多尔胶囊是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列入河北省疫情防控药物储备清单,需求快速增长。但因原料供应商远在外省,药品生产原料迟迟供应不上。

“有困难找特派员!”驻企特派员王立杰了解情况后,上报河北省工信厅。相关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靠前服务,与相关省份沟通,对接上游复产企业,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协调沿途省份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原料供应及时到位,解了公司燃眉之急。

疫情发生以来,河北省工信厅抽调25名机关干部作为特派员,派驻石家庄、保定、沧州、廊坊等地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一对一”包联帮扶,加强生产服务和产业协同,及时解决各种难题。

江苏省江阴高新区驻企防疫督导服务员,在兴澄特钢现场指导防疫生产工作。张岚摄(人民视觉)

江苏:兴澄特钢是全国特种钢材料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及周边形成了一条清晰稳定的产业链。受疫情影响,2月10日正式复工以后,该企业的上下游多家制作备品备件的配套商未能及时复工,产业链部分环节的“肠梗阻”问题浮出水面。兴澄特钢梳理出上下游相关联的近40家物流仓储企业、原辅材料码头和配套企业,分别向相关部门与属地政府报备申请复工。

江阴市高新区经发局牵头组织服务团队,第一时间审核通过辖区内兴澄特钢的7家重点配套企业,专班组迅速下沉抽查督导,帮助指导这些企业抓安全、稳生产。在江阴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指导下,市镇两级迅速成立复工复产领导小组指导工作。截至3月9日15时,江阴已复工企业数累计15302家,其中,规上企业复工率为99.8%,规上企业员工到岗率为93%。

龙头牵引“以点带面”强势保障

重庆: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是两江新区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自2月20日复工复产以来,上汽红岩在坚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目前产能已经恢复了50%左右,每天可为全球各地提供200辆以上的重型卡车。上汽红岩的强势复工复产,盘活了其在全国的供应体系,在上汽红岩的300多家供应商中,已经有91%的企业实现了复工复产。

重庆卡福汽车制动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负责向上汽红岩提供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目前产能已经恢复到95%。“重庆本地整车厂的逐渐复工复产对我们配套厂商的带动作用明显,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扩大。同时我们也带动了全国55家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陕西:春节至今,江苏省江阴市中兴无纺布有限公司厂区一直灯火通明,满负荷生产用于制造口罩、防护服的医用无纺布。“我们的生产原料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陕西。”3月3日,江阴市中兴无纺布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来自延长石油集团的聚丙烯纤维料,定价合理、供应稳定,为企业放手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口粮”。

聚烯烃等石化行业中间产品的生产是医疗卫材产业链条的关键一环。在医用无纺布产业上游,延长石油集团榆林能化公司和延安能化公司根据战“疫”需求,在做好成品油、天然气保供工作的同时,加大化工装置负荷,开足马力转产、增产当下紧缺医用物资专用料,1月22日至今累计产量接近5万吨,有效填补了下游医疗卫材企业的原料缺口。

北京中关村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协调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紧急供货,顺利实现复工复产。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