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新冠肺炎的战斗中

我们一直与病毒赛跑

除了在前线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医务人员

还有一批科学家

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争分夺秒

从分离病毒到建立动物模型

努力了解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全貌

寻找与之较量的科学方法

为保护“大门”寻找“钥匙”

解析结构、总结数据、寻找可能有效的小分子药物……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这间实验室从没闲着。

“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投入到新冠肺炎病毒的科研工作中去。”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从事传染病病毒研究已经有30多年。从1月10日开始,他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新泉组建团队,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设计加紧研究。

3月2日,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孟菁 摄

“我们发现,与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相比,这次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能力强。说明这个病毒跨种传播时,更适应在人体进行复制,这值得警惕。”张林琦说。

近日,张林琦和王新泉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瞬间与人体细胞复合物的结构,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类受体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二者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

“病毒进入细胞,再到复制,最后产生它的‘子孙万代’。从整个病毒的生命周期来看,‘病毒如何进入细胞’这一步非常关键。”张林琦说,病毒表面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的关键“钥匙”,知道病毒如何打开人体的“大门”,就能够进一步知道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保护性抗体反应,保护这个“大门”。

据悉,清华团队目前已开启动物实验阶段。张林琦和王新泉都期待新技术的出现能够通过“绿色通道”进一步加速,尽早为击退病毒带来转机。

赢得战役第一步

任丽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病原体鉴别实验室副主任,疫情发生后,为了尽快找到造成这次疫情的元凶,任丽丽和她的团队一直在紧张地工作。她把自己的工作比作一场战役,尽快找到这次疫情的致病病原是赢得这场战役的第一步。

视频剪辑截图

按照科学的做法,明确传染病的病原要由不同单位的科研人员背对背开展实验查证,然后将各自的检测结果互相印证。历时5天5夜,任丽丽所在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交予的平行检测任务,经过与其他科研单位检测结果的相互印证,确定导致武汉病毒性肺炎疫情的致病病原是一种未知的、不同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的新型冠状病毒。

任丽丽说:“对于人类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对于这种病毒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去回答,对它还不是很清楚。比如我们想知道的,它在人群里流行了这么长时间,它有没有变化?这种变化对未来的传播有什么影响?这种变化会不会导致更重的疾病?我们正在努力做这一块的工作。”

确定致病病原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科研人员要从患者的痰液、肺泡灌洗液等样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的毒株。病毒分离的工作意义重大,它为研究疫情感染与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工作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尽管将纳米级大小的新冠病毒分离出来的工作并不容易,分离病毒的过程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任丽丽和团队还是全力以赴,为此次战“疫”打好前战。

多努力一分,就多一丝希望

视频剪辑截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鲍琳琳所在团队承担了分离病毒后的建立动物模型任务。2003年SARS疫情暴发的时候,鲍琳琳就参与了抗击SARS疫情的科研工作,如今她又承担起抗击新冠肺炎的科研任务。

鲍琳琳工作的实验室内与外界有-100Pa的压力差,长时间在负压环境下的实验室内工作对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影响。

虽然鲍琳琳从来没有跟家人提及工作中的风险和压力,但也只有家人的支持,才能让她安心地投入工作。

和鲍琳琳一样,她的同事们这个春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大年三十他们还在实验室紧张地工作,当大家走出实验室后,已经是初一的早晨。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针对核酸咽拭子检测受取样等原因影响检出率容易发生漏诊等情况,任丽丽所在的科研团队用半个月的时间研制了化学发光法血清抗体检测试剂,这种检测方法是抽血,通过血液检测,这样不仅能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而且可以批量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人员都投身到了这场战“疫”当中,努力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从科学的途径去认识、了解病毒,并寻找克敌制胜的办法。他们更是在与时间赛跑,因为早一天,哪怕是早一小时早一分钟获得科研突破,就会有更多的生命被挽救,就会有更多的病患康复,并会直接减轻前方医护人员的压力与威胁,离最终的胜利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