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进行攻关。从快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到部分疫苗品种进入动物试验阶段,再到中西医结合取得成效,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义无反顾的坚守和日夜奋战的付出。

广州本地被感染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成功分离

基础研究发力 遏制疫情蔓延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只有尽快认识病毒、揭示传播途径,才能为疾病诊治、药物筛选提供决策参考。

据报道,2019年12月26日,我国科研机构收集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和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标本,仅用10天,就从标本中检测出一种冠状病毒,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而证实是历史上从未发现过的新病毒。对于这样的速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正是因为中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病原体并分享了病毒基因序列,才避免了疫情更大范围的扩散。

中国药品研制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有针对地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尽快满足临床需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接连批准了多家企业的多款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相关企业加班加点迅速形成产能,已向各地医院紧急提供。

在治疗方面,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提出了“一般治疗”“重型、危重型病例治疗”“其他治疗措施”等一整套方案。诊疗方案截至2月19日已经更新到第六版。

在免疫方面,中国多个研究团队紧急投入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工作。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疫苗,五条技术路线同步加快推进,预计最快的疫苗将于4月下旬左右申报临床试验。

钟南山院士与团队成员会诊

核心技术突破 战疫力量迸发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加紧科研攻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单位迅速成立了由钟南山院士领衔、14位院士专家参与的科研攻关组,启动了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聚焦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关键领域。

“老药新用”的思路让药物研发团队捕捉到提高治愈率的亮光。科研攻关组汇聚全国科技力量,层层筛选,从几万个药物到几千,到几百、几十,再到几个……磷酸氯喹等部分具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被筛选出。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也在武汉启动。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已有10个省份57个定点医疗机构的701例使用清肺排毒汤的确诊病例被纳入观察,其中130例治愈出院,51例症状消失,268例症状改善,212例症状平稳没有加重。

除此之外,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推出的“肺炎1号方”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据不完全统计,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超过30项,部分药物表现出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为全国人民增添战胜疫情的信心。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技攻关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工作。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供图

科研人员出战 携手共抗疫情

“我们愿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随时听候调遣,我们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郝沛和所里的科研骨干一起,在“科技攻关请战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群科研人员的誓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许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素养、协同攻关的合作精神,为战胜疫情注入充足的信心和动力。从研制试剂、药物、疫苗,到追踪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再到制定诊疗方案、普及防疫知识,每一处战场都有科技工作者奋战的身影。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短时间内分离和鉴定新型冠状病毒,快速研制检测试剂盒,遴选具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着力推动疫苗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科研、临床、防控均取得积极进展。

从冲在一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到全国科研攻关一盘棋的动人局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医疗科研保卫战中,中国科技实力的基础积累、应急科技攻关的强大支撑、科技工作者的全身心投入,撑起了打赢这场战“疫”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