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天津网信办指导津云新媒体推出微视频作品《沙漠之子》。该视频的拍摄制作历时三个多月,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力求真实还原席世明生前的奋斗场景,带领大家感悟席世明的内心世界,创新的形式和真挚的表达使该片播出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增强“四力”,讲好扶贫故事
席世明生前的影像资料很少,采访中,津云摄制团队多方收集了解,获悉了一段录音,在席世明弥留之际,他枕边始终有一只录音笔,里面是妻儿的呼唤,这段录音最终被作为了整部短视频的主线。摄制团队创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席世明在新疆未完成的扶贫事业为切入点,通过镜头直观地向受众呈现席世明生前所开展的扶贫工作,多角度展现他对这片土地的恋恋不舍,对结对帮扶困难户的万般牵挂。
今年8月,津云摄制团队来到新疆于田,整个拍摄过程历时半个月。为体现“沙漠之子”的主题,在新疆最炎热的季节,记者们携带摄像器材,徒步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依靠指南针翻越数个沙丘,最终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沙漠景色。为使第一视角更加真实,摄制团队将GoPro固定在摄像师身上,经过多个角度的测试,最终发现嘴部是镜头拍摄效果最好的位置,于是,十多天来,摄像师将GoPro衔在嘴里,磨出了血泡,完成了整部微视频的拍摄。为了切身体验席世明的真实生活、了解更多情形和细节,记者们住在村民家里,忍受着跳蚤的叮咬;为了拍摄一个制馕的镜头,摄制团队在高温炉前持续呆了9个小时。拍摄团队带着对席世明的崇敬之情走他走过的路,见他见过的人,切身体会他的援疆生活,生动再现他的扶贫心路。
完成拍摄后,后期编辑团队根据素材反复打磨脚本,把席世明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串联起来,全景展现席世明两年来的扶贫工作。短视频强烈的代入感让受众身临其境,情节铺陈有序,整体逻辑清晰。短视频后半部分再现席世明牺牲时的情景,以及受帮扶户、援疆干部的真情讲述,引无数网民在泪目中向扶贫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传播感动,向奋斗者致敬
国家“扶贫日”当天,该短视频在津云客户端、北方网、津云双微等平台推出,随后,学习强国总平台(首页推荐)、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客户端、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平台进行转发。凤凰网、凤凰客户端、今日头条(首页推荐)、抖音、快手、B站等商业平台,上观、界面、闪电、海报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千龙网、东方网、江西网等百余个地方主要新闻网站转载推送。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英国侨报、瑞士欧亚时报等十余家海外华文媒体转载播发。同时,天津电视台卫视、新闻、都市、科教和公共5个频道连续三天播出。截至目前,该微视频累计浏览量已超过1.2亿。
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席世明的事迹再次感动广大网民。网民“小小鱼”说:“援疆干部把自己的青春和宝费的生命都献给了那片热土,感人至深”。网民“云之舞”表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家普遍表示,席世明是一位让人钦佩的好干部,通过这部短视频更加了解了援疆事业,为所有奔波在扶贫第一线的奋斗者们致敬。
三、用心打磨,发扬工匠精神
津云摄制团队始终坚持以“小切口、正能量、大情怀”进行创新实践,以认真打磨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一系列精品。目前,展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贵武坚守承诺20多年照顾赡养烈士母亲的短视频《他和母亲们》,展现“天津市最美退役军人”李锁带领毛家峪村奋斗二十余年脱贫致富的短视频《一个都不能少》,展现天津太平村村民打响水稻保卫战的短视频《向盐碱地宣战》都已经制作完成。
下一步,津云视频团队将不断增强“四力”,继续努力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做好移动传播时代的价值传播,做实融合传播时代的创新传播,做强贴近人心、贴近市场的有效传播,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