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近年来,光明网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发挥新媒体优势,综合利用移动直播、视频短片、纪录片等媒体手段,持续开展“致·非遗 敬·匠心”非遗系列直播、“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等一系列非遗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得到非遗传承人、相关领域专家、业内同行及广大网友们的广泛好评。

主要经验:

1.“致·非遗 敬·匠心”系列直播激发非遗传播力

2017年5月,光明网启动“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期间组织了一支涵盖直播、拍摄、采写的非遗项目团队,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了百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以近距离的视角了解非遗技艺,领略先辈们的不朽智慧,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黔西南布依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独臂绣娘梁忠美

2.“青春遇见戏”聚焦传统戏曲,弘扬“国粹之美”

2018年4月,光明网再次聚焦传统戏曲文化领域,联合直播平台推出“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邀请河南豫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湖北京剧院等多家单位的戏曲名家,近距离向网友介绍京剧、豫剧、评剧、粤剧、山东梆子、北京曲剧等二十多个剧种,有效促进了戏曲稀有剧种的传播和传承,全方位展示戏曲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海淮剧团《画的画》演出

3.“老字号”深度专题片以匠心传承匠人精神

在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创新传播非遗的同时,光明网还积极联合商务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权威部门,精心策划推出独立专题片、公益宣传片等深度内容,以匠心传承匠人精神。

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关注榜样,传递保护力量

2017年至2018年,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组织了两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遴选出年度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十大非遗人物和事件,通过关注默默奉献、辛勤坚守的非遗保护人士,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创新点分析:

1.率先将直播引入非遗传播,为老技艺找到“新知音”

光明网在2017年率先将网络直播引入非遗传播,新媒体遇上古老文化产生出强烈化学反应,直播访问量累计破亿次,大量在偏僻地方的非遗传承人得到年轻网友的追捧,老技艺找到了“新知音”。在云南腾冲刘永周皮影馆对腾冲皮影的直播中,网友在弹幕中说“择一业终一生。我们似乎看到了300年的历史就在眼前,被刘永周一家的匠心与传承深深的感动。从没有想过我居然会在一场直播中找到了泪点”。

2.重视创造性转化,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

为实现非遗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光明网对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工匠精神等进行深度挖掘,根据直播内容及后续采访,采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撰写数十篇相关微信文章,向网友生动地展示非遗。这样解决了直播一次性传播的问题,让直播内容及周边产品产生更多的后期传播价值,形成长尾效应;同时在选题和策划方面反哺直播团队,在直播前采写团队、直播团队共同策划直播内容,将后期需要的文章角度、素材等内容前置,对直播内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

3.注重传播的温度与质感,得到多方一致赞赏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除了运用新传播手段,还要注重传播的温度、质感。在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光明网高度重视对内容的精心打造,不仅关注非遗技艺与非遗故事本身的事实性和逻辑性,同时让传承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轻松聊非遗。传承人们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传播也更具温度和质感,充分实现了与网友们的情感交融共振,有效激发了大众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得到传承人和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4.打造品牌活动,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保护合力

在创新传播非遗的基础上,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举办“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力求通过广泛动员、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把推选活动培育成为凝聚中国非遗人的年度盛事、具有较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通过品牌的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非遗传播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专家微评:

该案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典型,为网上正能量传播的生动化、新颖化提供了经验,其特点在于:一是非遗传播的直播化。通过近距离的网络直播,让非遗活化;二是栏目题目的网络化。“青春遇见戏”,既有网言网语的特点,又有深邃的内涵,是当下和历史、目标网友和非遗传播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舆论研究所所长 雷跃捷

该案例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呈现出来,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其次,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引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处副处长 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