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舆情正成长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看到网络舆情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网络舆情自带的社会价值,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深入研究和运用,网络舆情是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

  网络舆情直接反映社会情绪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情况,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是目前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是互联网,而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又丰富多样。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声,既是网络社会舆论生态的集中表现,也是现实社会情绪的直接反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扁平化、碎片化等特点,导致网络舆情信息发生突然、 “燃点”较低、形式多样、传播迅猛、互动性和聚合力强。网络舆情的这些特性,对于社会管理和运行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处置得好,就能利大于弊;处置得不好,就弊大于利。而舆情处置的目的,就是要尽量放大其正面作用,尽量压缩其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们要了解民情民意主要是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现实手段进行各种调研,目的是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但这种调研也受到制约,一方面,调查的范围、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是在现实中被动接受调查,受到调查环境和调查者本身的影响,往往很难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想法。因此,通过这些方法调查得来的情况真实性会大打折扣。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后,尤其是微信、微博、App等的迅猛发展,网民表达意见变得方便而快捷,现实中不便直说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表达,这种身份虚拟且身心放松状态下的主动表达,更接近于内心的真实想法。数量庞大的网民争相发声,形成前所未有的浩瀚舆论场,这个舆论场时时刻刻生产的海量信息,能迅速反映出社会对某一事件的普遍情绪。网络舆情加速推进问题解决

  随着很多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实名制,互联网正在从虚拟化向现实化转变,从线上向线下拓展,因此通过网络反映出的问题,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监督,促使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解决。

  网络舆情为什么能促使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呢?因为在网络舆情发酵之前,很多矛盾和问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就像感冒,初期没有症状,直到咳嗽、发烧、流鼻涕等表征出现,才知道是感冒了,而医生就能根据这些表征对症下药。网络舆情就能够起到“表征”作用,把社会存在的问题直观表现出来,有关方面就能据此查找原因,最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网络舆情反映出问题并让其最终得到解决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2009年发生在云南某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后,引起检察机关重视,当即对看守所有关人员以渎职罪立案侦查。随后,最高检和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严打牢头狱霸行动,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问题。又比如,2018年5月,网络曝出演员范冰冰涉嫌签订“阴阳合同”逃税,后来税务部门介入调查,对范冰冰追缴税款和处罚金共计8亿多元,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相关部门也以此为突破口,对影视行业的各种逃税行为进行打击。再比如,2018年7月,网络反映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最终查明,企业编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国家药监局立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召回尚未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对已经打了过期疫苗的进行一系列救济措施,并对企业立案调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以此案为鉴,建立疫苗监管长效机制。

2018年5月,网络曝出范冰冰涉嫌签订“阴阳合同”逃税,税务部门此后对影视行业的各种逃税行为进行了打击。供图/视觉中国

  网络舆情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在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全国人口超过一半是网民,而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高达98.3%。通常网民的受教育程度、知识面、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动员能力基本都比非网民更高、更强,所以其生产和交换的信息参考价值就更大、传播速度就更快、影响范围就更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不仅民意上了网,而且民智也上了网。群众上网后,主动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如果从调查研究和决策参考的角度来看,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形成一个无限的资料库。现实中的民意调查需要深入一线,舟车劳顿不说,还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意见;而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可以足不出户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其普遍性和代表性大大超出线下的调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意和具有真实性的民智,能为领导干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所以,领导干部在行政工作中,要懂得网络民意的调查分析方法,懂得网络民智的收集整理方法,在重大决策前进行“网络舆论风险评估”。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后进行决策,在充分听取网民意见、吸纳网民智慧、维护网民合法利益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一方面能防止引发网络舆情,避免决策“烂尾”或者有失偏颇;另一方面,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更加符合民意民愿,因此,能促进决策在贯彻中得到更好的执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网络舆情促进相关领域改革深化

  改革是对社会制度中陈旧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发现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而网络舆情就能起到暴露问题、促进改革的作用。

  例如2013年发生在云南大关的“强奸幼女案”,由于犯罪情节恶劣和量刑过轻,引发“重罪轻判”的质疑。受害人家属不服,要求大关县检察院抗诉,而该检察院经审查后答复:一审判决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决定不予抗诉。这个答复引爆网络舆情。随后,应受害人的抗诉要求,昭通市检察院向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抗诉,最终,二审将一审判决的5年有期徒刑改判为8年有期徒刑。紧接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严惩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意见》,强调“从严惩治,从严执法”,严惩性侵幼女、校园性侵等行为,这大大提高了法律的震慑力。

  一些个案的出现,常常会暴露体制机制的薄弱环节,最终促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发现问题,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出台一系列针对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等等,社会始终向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在诸多改革中,网络舆情起到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并非坏事,应该客观认识其存在,准确把握其特性,科学发挥其作用,让网络舆情为人民所用,推动社会朝着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申正勇:昭通日报社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