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视频进行知识学习是教育的创新,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点,串联系统知识体系。

  碎片化状态中的适应性学习

  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出现的一个语词,被用来指陈完整的东西分解成零星碎片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碎片化这个词直观性很强,概念化程度不充分,内涵确定性不足。但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技术社会及信息技术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知识状态都有比较明显的去集约化、去中心化、多元化、界限模糊化等等现象,这些东西互相叠加,的确使人们对于生活状态、知识状态产生比较强烈的碎片感。

  碎片化和碎片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结果。其中一个奇特而可以理解的结果是,碎片感所伴生的不稳定感、不安全感,经常驱使人们去寻求、学习关于重新理解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知识;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社会也有了足够的动力、技术和市场,前所未有地把分散、零碎的知识和信息链接起来,提供新的传播、分享的形式和办法。于是,用零散的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迅速成为大多数人热衷的学习方式,甚至有人把它命名为碎片式阅读或碎片式学习。目前一些研究者发现碎片式学习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学习时间碎片化。曾有研究者统计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碎片时间及频次,发现15分钟以内的碎片时间出现频次相当多,其中5分钟以下的碎片时间占到一半以上。故而,时长在15分钟以内的碎片化学习形式更容易获得认可,若能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则更佳。

  特定人群有相应的形式偏好。根据对学习人群所拥有的习惯进行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碎片式学习内容有相应的形式偏好特征(见图1):短语音形式最不受欢迎,小故事形式最受欢迎;中年人比较关注链接文章与专业PPT类的内容,年轻人则比较喜欢短视频与动漫片(见图2、图3)。短视频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式学习。

  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大众更加容易被吸引,但关注单个信息的持久性却更低了。例如,用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文章的用户,能够将一篇数千字长文从头到尾阅读完的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在日常观察中,大众用户观看视频网站,进行网络学习、阅读网络新闻时,也往往有跳跃浏览、间断浏览的习惯。从前文所举的统计情况看,尽管中年人更加关注专业PPT和链接文章的内容,但是枯燥的展现形式和跳跃浏览习惯使得这种展现形式带来的知识输入效率较低。年轻人所钟爱的短视频的形式具有“主题明确、信息直观、传播迅速”等优势,因而可能更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人群。这大概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吸引年轻人,并且影响、扩大到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短视频技术可以去短见长

  再具体一点看,短视频之所以成为热门的阅读、学习形式,至少与它的以下特点有关。

  时长“短”。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分秒必争,人们最喜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短视频的“主题明显、信息直观、传播迅速”正好符合碎片化环境下的信息接收习惯。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工作的间隙或者休闲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内容“精”。

  优质的短视频可以做到有效浓缩内容,具象直观且生动有趣,信息集中且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兴趣。短视频就像是整本书的一个“目录”,通过它了解知识的核心内容,再通过其他形式进一步学习感兴趣的内容。

  传播“广”。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利用短视频进行碎片式学习的人群获得更加精准的推荐内容。短视频的传播还具有明显的社交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分享与转发,展现自己好学的品质,并将优质的学习内容扩散给更多具有相似需求的人,甚至可以通过碎片式学习的方式组成临时的学习社群,互相督促学习。所以短视频不仅能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还可增强学习的效果。

  当然,受欢迎并不一概意味着好。当人们谈论信息传播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时,通常已经含有对系统性、整体性的肯定和对碎片化的批评。例如,曾有人批评碎片化阅读,认为碎片化阅读让人上瘾中毒,让人不再善于深度独立思考,让人在时间、精力分配上更加碎片化,甚至产生各种知识幻觉等等。这类批评正是指责碎片化学习破坏了系统性学习和深入学习,而以碎片化内容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似乎也被视为应该抵制的对象。

  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短视频大部分是在社交平台上以C2C的方式进行传播,对短视频产业的研究亦集中于其社交属性。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对碎片化的指责、对大数据精准推荐的不满和批判。然而,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发展也有特定规律。新兴技术创新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式(P2P),方便用技术发动广大人群积极参与;二是从边缘市场开始。很多颠覆式的技术在应用初期,往往都是隐藏在娱乐消遣类软件中,随着技术发展成熟,便可以从中剥离出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就是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从当时还很小众的计算机开始,从游戏应用起家,分布式地连接了每台计算机和网络,从而取得了成功。

  理解了技术发展规律后,完全可以转换思路,利用短视频的特点,结合人工智能的精准推荐,更好地满足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需求。短视频技术应用的定位也有条件从普通公众的娱乐消费,升级为帮助企业为其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及辅助企业或政府教育机构完成对其个体的培训,提升竞争力。短视频技术的魅力才刚刚显现,我们可以期待它在B端和G端的广泛应用将提高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效率与质量。抖音短视频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发起的“dou知计划”,就是以短视频形式进行知识培育和教育的典型代表,将有内涵的知识和有趣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将专业的知识进行艺术加工,让高深的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惠大众。

  4月24日,参加“达人西游第四季——穿越花海 最美新疆”网络主题活动的达人与网媒记者在赛里木湖录制短视频。图/本刊记者 刘沁娟 摄

  就学习过程和内容安排而言,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学校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不太可能再获得整块时间用于系统性学习,这是常态。普通人包括很多专业工作者能够采取的适应性学习,经常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碎片式路径:一种是利用零碎时间段,围绕系统知识目标和内容进行积累性学习,这是一种“佯碎”;另一种是“真碎”,人们可能出于实用目的,或因为趣味驱使,非系统性地汲取自己需要的具体知识内容。相较后一种自然、有针对性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本质上是把本来属于系统性、结构性知识、技能与经验进行分解,通过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过程,趋近系统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离散不等同于零乱,碎片也并不导致无序,所谓“碎片化”与“系统化”并不天然冲突。就短视频平台而言,它只是意味着内容创造者需要更加自觉、精细地研究学习人群的特点、个性与学习目标,理解一个系统学习内容究竟可以如何成为经化繁为简、化面为点后的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平台方进行运营规划,让它们既可独立存在,传播与学习,也可以组合、恢复成原来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创新出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面,从而编排出精短的、有趣味、引人入胜的学习素材短片。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是教育行业的一次尝试,这个创新显然很重要。(毛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总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