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开通微博、2013年开通微信公众号……作为全国开通较早的一批政务新媒体,近几年来,“南京发布”不但获奖不断,而且还在“马不停蹄”地谋求转型。政务新媒体为何要不断转型?该如何转型?

残疾人摄影师张健镜头下的南京“绿色出行”。供图/南京发布

  网民的呼唤“逼迫”转型

  “政务新媒体的阶段性经验和成就稍纵即逝。”这是“南京发布”小编的切身体会。想要做好政务新媒体,得先学会转变表达方式。

  第一个阶段:卖萌。在新浪微博上, “南京发布”从亮相伊始便以“小清新”的形象和网友见面。下雪了, “南京发布”会俏皮地问一句“能不能一起到白头”?区划调整, “南京发布”的信息标题是“在一起,更美好”。在政务新媒体开办的第一阶段,清新的语言拉近了政府和网民之间的距离,架起了政民沟通的桥梁。可是卖萌久了,用户的要求提高了,政府部门光卖萌可不行,还要多做正经事。第二个阶段:权威发布。

  “南京发布”在正式成为南京市委市政府新媒体发言人后,便以拟人化的形象“小布”冲在政务信息发布的第一线。“南京发布”开始通过双微为用户提供各种吃喝玩乐、民生类信息,积极与网友互动,还严格执行南京市突发事件“一小时回应”制度。南京江东中路水管爆裂,事故发生仅10分钟, “南京发布”便发出第一条微博,从事故发生后当晚到第二天中午,滚动发布微博、微信12条,联合水务、消防、交警部门发布事故处置全过程,得到用户的点赞。但问题又来了,随着平台上发布的重大主题宣传和时政类信息越来越多,全是文字信息,用户又不买账了,那就继续转型。

  第三个阶段:可视化政务信息发布。除了卖萌、权威发布这些基本操作以外, “南京发布”开始倡导“可视化政务信息发布”。南京两会期间, “南京发布”将南京市政府2018年的成绩用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南京发布”与《新华日报》合作,在报纸上通版刊登了一张手绘的融媒体地图,只要扫描图中的二维码,报纸上就会“跳”出图文、视频,全面展示南京各区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新媒体发展趋势“逼迫”转型新媒体发展迅速,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群众在哪儿,政务新媒体的阵地就到哪儿。政务新媒体想做好,得完成团队能力的转型。

  第一个阶段:自我生产阶段。“南京发布”创建伊始,一个新媒体小编就可以掌管微博。有了微信,三个人的小组就可以进行图片编辑,熟练使用编辑软件。后来, “南京发布”又相继开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人民日报客户端账号。

  第二个阶段:职业生产时代。“南京发布”组建6人团队的工作室,请来党报的主任记者当执行主编,主要任务是选题策划和把关,还邀请专业记者加盟,增加原创内容的发布量。“南京发布”还更加深度地参与南京市的政务信息公开和舆情处置,从日常选题报送到重大主题策划,重点开拓“主旋律信息产品”。此外, “南京发布”还和《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等市属媒体建立通讯员制度,打通与南京所有行政区、涉民生的主要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这些渠道会第一时间将需要发布的政务信息、突发事件回应给“南京发布”。这有效地拓展了政务发布的信息宽度和专业度。

  第三个阶段:专业生产时代。“南京发布”把在南京的中央、省、市媒体以及商业新媒体、自媒体聚到一起,成立“新媒体宁盟”。 “南京发布”在抖音平台上制作“稳中带甩玩南京”;与紫金山新闻客户端一起开设“凌晨四点的南京”栏目;借助南京丰厚的文博资源打造原创栏目“金陵文脉”……政府的资源用活了,专业的内容便产生出来了。

  从早期的1个人,到如今的6人工作室,“南京发布”目前配置了1名执行主编、5名编辑,其中2个是80后、4个是90后,小编平均年龄不到27岁。在技能方面,这些新媒体小编几乎都是“全能”,除了日常做微博、微信等账号的内容外,还能变身“项目经理”,独当一面,策划和牵头开展线下主题活动。

  政务新媒体的使命“逼迫”转型

  无论是转变表达方式还是提升团队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新媒体最终是要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成为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因此,想做好政务新媒体,这个初心不能忘——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政务新媒体需要直面网民的需求甚至不满。南京召开两会, “南京发布”通过微博活动征集民意,让市民“直言无妨”,收到很多市民的“直言”。 “南京发布”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南京两会,市民特别担心代表委员们“不切实际”》,用《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化解市民的担忧。

  政务新媒体需要更多平民视角的信息发布。 “南京发布”组建了一支由50多名市民参与的南京城市摄影队,开设“最南京,全民拍”栏目。南京长江大桥历经20多个月的维修,在即将重新通车之际,南京城市摄影队的两名摄影师已经跟踪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们是普通市民,又是专业摄影师。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个个感人的视频,让这个栏目的阅读量突破6亿人次。

  政务新媒体需要重新确立价值考评体系。“南京发布”征得一名残疾人摄影师的同意,请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坐公交……这位残疾人摄影师担心受到歧视,但是却感受到温暖,最后他用切身的感受回答了南京“绿色出行,行还是不行?”通过这位残疾人摄影师开办的“我的第一次‘绿色出行’”个人影展,南京的“绿色出行”引发新媒体的集体刷屏。(张璐:南京发布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