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11月下旬开始,43岁的王国锐每天都挺忙。他要将自家的脐橙一筐一筐采摘下来,再交给电商平台的“买手”快速发往全国各地。看着一辆辆物流车开进自家的橙园,王国锐乐开了花。“卖不起价”和“卖不出去”,这两个曾经一度困扰着他和当地橙农的问题,终于在互联网时代得到解决。

  国家级贫困县湖北宜昌秭归县,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橙子,通过拼多多平台迅速以产地直发的形式送达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图/本刊图片库

  如今,农村电商、众筹农业、直播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正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据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已覆盖737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中国电商扶贫联盟的帮助下,351个贫困县的487家企业开展了网上销售。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达1016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737个,覆盖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8.6%。而销售数据更是令人欣喜,2018年1月至11月,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31.0%,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013.5亿元,同比增长33.6%。

  “货找人”模式打通农产品销路

  湖北秭归因屈原故里而闻名,柑橘业一直是秭归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有发达的柑橘产业,但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欠缺等限制,秭归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0年前后,秭归脐橙遭受严峻的市场竞争,最低谷时只能卖到两三毛钱一斤。

  从17岁就开始种橙子的王国锐从未离开过秭归楚王井村,经历了橙农最贫困艰难的十几年。 “山高路远没人进来收橙子,我只能自己慢慢背出去卖。”王国锐回忆,2008年以前,当时种的“普橙”卖得最好的价钱也不过0.3元一斤,而且是他一路从山上背到宜昌三峡大坝景区前叫卖的零售价。

  这一切的改变,从电商入村开始。2015年,拼多多开始组织平台上的水果类电商进入深山找好货。王国锐搭上这趟车,销路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这两年,他把家乡其他人的橙园揽过来种,8亩地一年总共能收约7万斤橙子,2017年全年纯收入突破8万元。

  农村早已是各家电商的必争之地。从2015年起,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商“下乡进村”。在经营电商业务过程中,各家电商已经形成共识,农民营销能力相对较差、农产品上行渠道不畅,是制约广大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问题。

  “拼农货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这种模式以社交传播为依托,通过消费者“邀请亲朋好友拼着买”这种口耳相传式的免费口碑营销,短时间内为商品持续汇聚海量订单,为农产品销量在短时间内带来裂变式的增长。拼多多创始人、CEO黄峥表示,要善用“拼”的模式, “建立以‘拼’助捐、可持续扶贫助农的长效稳定机制,实现农户、商户、消费者满足各自需求的 三赢 。”

  培养自我脱贫生力军

  2018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性文件,打通网络扶贫各环节,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插上互联网翅膀。2018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指出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向纵深发展。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明确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同时,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农村已进入电商时代。电商入村所解决的问题,不再只是农产品滞销的“应激式扶贫”,更长远的作用在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成农业产业链的持续生产能力。各大电商尝试扶持和培育青年农人返乡创业,成为具备网络营销能力的“新农人”,从而孵化农货品牌,同时以“新农人”为抓手,辐射更广阔的贫困地区,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些勇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高端

  农产品的科研人员、一线城市的白领职员等“新农人”,参与到助农扶贫活动当中。通过更低的入驻开店门槛、更快捷的审核认证过程,以及丰富的营销推广活动和充足有效的流量资源,如今,大量的“新农人”已成为贫困地区实现自我脱贫的生力军。

  蒋平就是一名“新农人”。2014年,蒋平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第二年春节,蒋平回家过年,他发现农村的变化显著,村里水电气三通、道路四通八达。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的人气却不旺,几乎每户人家都是老人留守,不少良田就此闲置。蒋平思虑再三,最后决定返乡创业,他将土地流转到自己注册成立的合作社,形成“全组合一社”合作社模式,带领村民一起干。时至今日,合作社年利润超过20万元,下一步,蒋平计划将当地农业与旅游相融合,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善用大数据助农“造血”

  长期以来,在传统流通链路中,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缺乏直接对接,供给信息要层层传递。一旦信息滞后,产地预判错了,市场便会引发连锁反应,出现“猪周期、蒜你狠、向前葱”等周期陷阱,导致农民蒙受损失。

  如今,各大电商逐步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将消费信息反向输出给产地,让农民尽量清楚地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习惯、农产品品类销售增速等情况,同时依托消费数据为贫困户提供因地制宜的种植和销售方案,帮助农户持续“造血”。在2018年电商脱贫(重庆)高峰对话会上,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宣布,首批22个县域将进驻兴农扶贫频道开通官方服务站,通过“原创内容+大数据”连接产地农货与消费者,不仅让这些县域的农产品能精准触达城市人群,也让城市消费者既吃得健康又吃得美味。

  农村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不仅可以让这些县域清楚哪个城市的消费者、哪类人群是当地农产品的活跃买家,甚至可以反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官方服务站通过数据指导有针对性地激发购买欲,能让农产品更高效地流通和交易。

  而淘宝也在进行模式升级,曾在开拓农村淘宝事业中铺桥搭路的创业者,将逐渐由“村小二”转变为乡村服务者。村民也能更多地享受到来自“村小二”提供的有关购物、健康医疗、培训就业以及公益关爱等方面的服务,大数据在网络扶贫中的应用价值将越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