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道出了乌镇的清净安详的慢节奏生活,慢曾经是这座千年古镇的底色。

  2014年,随着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互联网编织的数字经济开始慢慢融入这座古韵小镇,5年时光过去,乌镇的古风绵长之中有了现代化的气息,实现了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乌镇的变化,照亮了互联网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光明未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互联网+传统农业”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也是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乌镇本是江南一水乡古镇,并不具备天生的互联网“基因”,产业以旅游和农业为主。5年前,乌镇只能找出12家跟互联网、数字经济有关的企业;但5年后,当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重装“上线”之时,这里已经有919家相关企业。

  5年之中,乌镇地区生产总值从28.4亿元增长至64.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4.9亿元增长至11.6亿元;三大产业比从7.0:44.9:48.1优化至3.8:48.2:48.0。

  农业占比持续下降的同时,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互联网产业的注入,不断延伸、拓展乌镇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乌镇互联网经济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创新与健康发展。

  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向世人展示了其首个5G智慧农场,能够实现手机远程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光照、水肥等一切与作物生长相关的要素。这也成为互联网技术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创新的最新例证。

  “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正在全国范围内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集聚,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式,实现降成本提质增效;也让过去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实现有效聚合,形成规模效应。

  互联网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河道交织,绘出一幅江南水乡古韵风情图;网络覆盖,托起一座智慧小镇美好新时代。自2014年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成为大会永久会址以来,乌镇便加大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基本实现了5G网络镇区全覆盖,50多项5G应用陆续落地:从智慧家居到人脸识别“刷脸”进小区;从新生儿“出生E站通”,到退休“一件事”联网办理……互联网因子正渗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改变着当地每一位居民的生活。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已提前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发展目标,更多居民用网需求得到保障,束缚农村发展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快弥合。

  在此基础之上,农村信息服务正逐渐由自上而下的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农业云服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居家养老”等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新型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正造福着广大农民群众。

  风从乌镇来,网促世界兴。乌镇,既是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生发的试验田,也是中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它见证着中国互联网技术大踏步前进,也将为中国乡村借力互联网东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脱贫致富积累成功经验。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正助推中国加速迈向全面小康,也向全世界不断贡献着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