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中国甘肃网、甘南州委网信办、临夏州委网信办协办的“脱贫攻坚地方行”已经接近尾声,在甘肃走访的这些日子,通过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了甘肃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喜人成绩。从名不见经传,媒体曝光度极低的碌曲县郎木寺镇波海村,到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尕秀村,从临潭县八角镇依靠“花庐”民宿脱贫的庙花村,到在党和国家关怀下走上富裕路的临夏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无不体现出甘肃省脱贫攻坚的高质量。

  扶贫“带”得起

碌曲县西仓镇贡去乎村包村干部与村民贡保东智布交谈(中国网记者 王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走访甘南的这几天中,“包村干部”这一特殊的“村官”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包括碌曲县波海村、尕秀村以及庙花村等,这群被称为“包村干部”的驻村干部,很多都是乡镇甚至是县市调派到村里,负责引导贫困村或者贫困户脱贫的重要责任人。在这些有文化、有能力的“包村干部”带领下,不仅为贫困村带来了投资和补贴,更带来了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好方子”。碌曲县西仓镇贡去乎村村民贡保东智布这样形容包村干部,“我们家的牧家乐,建造的大部分资金是包村干部帮忙找的,怎么经营包村干部也会指导我们,没有包村干部,这些都是不敢想象的。”

  包村干部群体虽小,但却是甘肃精准扶贫路上的重要带动力量。

  脱贫“稳”得住

华羚乳业产品检验员王晓军(中国网记者 王鑫)

  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防止返贫?甘肃在这方面也是卓有成效。一路走来,合作市华羚乳业将对牧民几乎无用的“奶渣”变成了“金疙瘩”,还建起扶贫车间,不仅使牧民创收增收,更为贫困户和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该基地建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平台,有效提高当地村民收入;临夏县布鞋产业园着眼于让农村留守妇女、尚有劳动力的在家老人等群体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成功注册“河州老妈妈”品牌商标,建成产业扶贫车间10个,在建3个,进一步拓展广大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王晓军来到华羚乳业已经工作三年了,目前的岗位是产品检验员,他家是2016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已经脱贫,他现在每月收入已经达到五千多元,并且能够维持家里的生活和开支,王晓军自豪的说:“这三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自己的努力下,现在他家的收入已经属于村里的中上水平。”

  甘肃省打出“组合拳”,保障脱贫户的就业,使村民收入稳定的同时,对未来也更有信心。

  致富“推”得动

东乡县职业学校(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不仅依靠易地搬迁和利用风光秀美的优势发展旅游业脱了贫,更是通过经营藏家乐走上了致富之路;东乡县职业学校更是授人以渔的典范,该校开设12个培训工种,且各工种实行免学费、伙食费、住宿费的全免费培训。16岁的王进才刚刚初中毕业,由于家庭贫困以及自身原因,他选择了辍学去学习一门手艺,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找一个好工作,多挣钱”,而东乡县职业学校正好给了他去实现这个“梦想”插上了翅膀。

  甘肃省多措并举,助推贫困户增强自身本领,通过奋斗致富,创造幸福生活。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三天的甘南之行,所见所闻虽只是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这些脱贫故事的点点滴滴,贫困村民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到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相信甘肃省通过持续发力,稳步推进,定能在2020年给党和国家交上一份高质量的满意答卷。(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