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有水源吗?中国航天器飞行最远距离有多远?宇宙飞船在太空没有燃料了怎么办?……一个个千奇百怪而又充满童心的问题,在直播公益课的最后十分钟,“砸”向直播间的主讲人、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赵洋。

  孩子们上的是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主办的“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的第一课。近日,在2019年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这一活动也正式启动。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会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面向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所乡村学校,带来10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课,为数万名乡村孩子开启“科学之门”。

  毕竟,对很多乡村孩子来说,大国科技只是书本上的硬核概念,他们很难对此有直观感知。

  作为科学史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赵洋带领乡村孩子走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分享太空宇宙的趣味知识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中国今日航天大国之成就,离不开钱老的开创之功。赵洋对照大量历史图片讲述着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前瞻,向孩子全方位展现了这位“两弹一星”元勋波澜壮阔的人生。

  “赵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呢?”课程结束后,孩子们问道。“把身体锻炼得壮壮的,把知识学得牢牢的,以后就有机会成为航天员。”赵洋这样鼓励他们。

  “赵老师”让直播间另一端的孩子们大开眼界,而孩子们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也让赵洋颇为感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好奇心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赵洋希望,通过直播公益课,在乡村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渴求知识,向往科学,探寻未知的种子。“这就是我们科普人的使命。”

  首堂直播课结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鹿山小学李建壑老师直言,对航天科技这种国之重器的科普,对孩子们来讲,这既是一堂科学课又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一方面,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淡泊名利、不畏艰辛、自力更生的精神事迹,在新时代依然值得青少年学习传承;另一方面,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直播公益课也不仅仅是一堂课。各地学校还将组织开展板报画比赛、观后感分享会、写给宇航员的一封信等课外活动,引导乡村孩子离科学殿堂近一点、更近一点。

  据介绍,“给乡村孩子的科学课”内容将涵盖航天、天文、恐龙、植物、地质等科学知识,以科普直播课的形式,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宣讲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把优质的科普师资请到直播间,充分发挥直播的即时互动优势,把新技术的活力注入学校的科学教育,也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孩子对科普服务的获得感和对科技进步的自豪感。(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