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眼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阶段发展到产业互联网阶段,信息技术的“赋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了全球产业链分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充分认识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广阔前景,更好把握其重要内涵,释放其内在潜能,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互联网热潮中,互联网技术主要在消费领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在线游戏等主要商业模式的终端用户几乎都是消费者,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因此也被称作“消费互联网”。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产业互联网这一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到来。所谓产业互联网,是传统网络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部门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所形成的新型技术范式与经济活动。产业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各环节的广泛连接,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经营活动的精准性、敏捷性,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在支撑技术上,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不仅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连接技术,而且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存储、处理技术,以及虚拟现实、3D打印等产业应用技术。在连接对象上,消费互联网主要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产业互联网以万物互联为目标,更强调生产设备、产品、服务、应用场景相互之间及其与用户的连接。在数据利用上,消费互联网时期受制于通信网络、算力和算法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和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产业互联网则以数据为核心要素,既要求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流动、反馈,又致力于实现基于实时在线数据的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学习提升,实现核心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在应用对象上,与消费互联网的服务主要面向终端消费者不同,产业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应用的主体是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生产活动全价值链流程,从研发部门到财务、生产、营销等部门的全领域,从企业本身到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和用户的全商业生态。在应用效果上,消费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信息交流,解决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社会搜寻成本,催生出新的模式,创造出增量产业;产业互联网的着力点在产业本身,通过在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实体经济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成本持续上涨、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的出现增强了信息技术的“赋能力”,为实体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助力研发,改善供给质量。创新是经济增长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动力。在传统模式下,研发活动人力投入多、耗资大、周期长。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科研数据的深度分析,推动科学研究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范式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阶段,显著减少研发活动的人力投入、减少资金消耗、缩短研发周期,从而加速科学研究进程与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产业互联网引发的传统产业变革也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从而可以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相关产业的高速成长,为我国发挥市场优势提供更多机遇。

  数据赋能,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通过发展产业互联网,发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企业节约工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优化生产工艺,从而提升良品率、降低原材料损耗、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改善生产效率。目前许多制造业已经开始在质量检测环节采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显著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制造业生产参数进行优化,能够使产量、品质获得显著提高。

  打通产销,快速响应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供给方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造成库存积压、产能过剩。通过打通消费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连接或由实体部门建立与用户的直接联系,实体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掌握用户需求,更好地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基于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的高度柔性重构生产系统,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甚至按需定制。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下游连接起来,能够使企业根据需求排产,尽可能降低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而且能够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改善供需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业务创新,拓展增值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既有产业的深度融合会带动各个产业在产品、商业模式、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吸引力、竞争力,催生新的市场需求。许多制造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整合产品和服务,开展在线监测、个性化定制、信息增值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型制造活动,不但增加了用户黏性,而且通过把一次性的产品销售收入转化为持续的服务收入,促进了收入与利润的增长。比如,未来,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将使汽车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娱乐空间,催生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一系列新型服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产业互联网在我国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催生万亿美元的市场,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发展产业互联网,我国在技术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两端都具备良好的基础。

  在供给端,我国具备信息技术赋能的技术和能力储备。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于世界第二位,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不但孕育出一批世界级的平台企业,而且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创造活跃,拥有一大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无论是技术水平、企业数量还是产业规模都居世界前列。一些行业领先的实体经济企业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信息赋能技术以平台、软件包、解决方案等形式开放共享。我国电商、社交、搜索等消费互联网的大发展积累了大量数据,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在需求侧,我国具有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内在动力和巨大市场需求。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对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消费升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市场拉力以及竞争优势转换的压力,亦对实体经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实体经济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发展层次多样,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规模大、成长性好、应用场景丰富的市场空间。

  总之,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根本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包括互联网企业、实体经济企业等各类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在推动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腾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