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经济网高度重视,派出多路记者,对与会嘉宾及论坛相关活动展开全方位报道。

  深入现场增强“脚力”

  网站记者克服参会名额有限等困难,每天和时间赛跑,往返于会场和家之间。记者马常艳说,“真是太考验记者体力了,路上时间很长,每天都是五点多出发,论坛结束收工,写完当天最后一篇稿件已是零点。”记者宋雅静也表示,“每天6点就要出门。跨越南北赶在8点到达位于北辰的新闻中心,最晚的一天淋着大雨在12点赶回家,一直工作到深夜。”

  捕捉新闻练就“眼力”

  面对会期短、嘉宾多,会议信息掌握不全等困难,为快速锁定采访对象,尽可能多的记录下精彩观点,记者们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拟定采访提纲、准备多种设备,会场上更是眼明手快、快速反应,不错过任何一个采访机会。记者杨秀峰回忆道:“有些分论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无法提前获知,大家就提前一天去新闻中心“蹲点”,有些会议有进场名额限制,我们就在会议间隙见缝插针地采访。”

  舆论引导彰显“脑力”

  论坛期间,制作推出10余条短视频节目,其中《巴前总理阿齐兹:对中国大比例逆差没啥错儿》《巴机构改革顾问:中国借款仅占巴基斯坦债务10% 主要来自IMF等》等稿件获得较高点击量。

  全面解读体现“笔力”

  经过记者们的不懈努力,网站圆满完成了此次报道任务。其中《企业家谈“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作用:提升当地工人技能和收入》等十余篇企业家系列稿件得到一致好评,引起网上广泛转发。《“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举行 诸多经贸成果将落地落实》等多幅全景作品带领网民“零距离”感受会场氛围。网站还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地方合作分论坛在中经云端进行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