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和创新,要在用好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瞄准重大主题宣传,不断汲取网络传播新技术、新渠道、新形式的能量,用贴近网友、体验良好的优秀作品,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文化是光明网具有较深积淀的领域。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把纸堆搬到网上,很难打动今天的年轻网友。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的指导下,光明网联合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各地媒体,开展了“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活动。中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情怀,其分布遍布大江南北,其文脉贯穿古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时至今日,书院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挥着学术研究、社会教化、传统文化传播等功能。

  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对岳麓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等著名书院的探访,邀请著名学者,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讲座、主题讨论、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综合运用“图文报道+网络直播+动漫+VR+航拍+小游戏”等多种报道手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媒体、多平台的报道,受到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光明网和北京市新闻办公室联合制作了《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系列短视频,每集3分钟, 40位外籍专家结合自己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经历,谈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变化。这批短视频播出后,累计播放量超过4亿,互动超过百万次,海外浏览量近千万。

  技术是光明网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的重要武器。光明网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一些工作,获得北京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的荣誉。我们的“小明AI两会”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探索交互式新闻供给,提升全国两会报道的技术含量。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共约5000多人,记者、读者、观众容易处于识名不识人的状态,为此,我们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近几年所有的约50万篇两会报道输入数据库中,把代表、委员的照片和信息跟相关报道关联起来。 在“小明AI两会”中,我们使用微软的人脸识别技术。当用户看到一位不认识的代表委员时,拿手机一拍,上传到系统中,系统就可以识别出这个人是谁,并找到与其相关的信息。全国两会期间,使用“小明”查询的次数有2000多万次。

  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果,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的信心。在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中,光明网勇于发声,不做绅士做战士,始终坚持“凡有大事必有稿、重大评论不隔夜”,针对重大主题宣传,及时发出光明的声音。2018年以来,我们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一带一路 五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主题,推出优质原创稿件1800余篇。重视发挥专家的力量,提升对重大主题引导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让专家评论员走进基层,是我们的评论落点准、见效快的重要经验。(杨谷:光明网总裁、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