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过去一年,究竟有哪些新闻作品直击人心,既记录时代脉搏,又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随着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发布,答案一一揭晓。第28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研究室主任殷乐接受本刊专访,从标准细节和行业趋势发展等方面揭秘本届新闻奖的评选工作。

  2017年3月5日,全国两会开幕,人民大会堂广场,媒体记者进行视频直播。供图/CFP

  引领融媒发展 开拓创新形态

  《网络传播》: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标准、题材和形式等方面和往届相比有何不同?

  殷乐: 在标准上,本届中国新闻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设了媒体融合奖,在媒体融合奖的评奖标准和要求上也有细致科学的要求。这一变化是对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也体现了中国新闻奖这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对媒介环境变化,对新闻角色功能类别的深入认知和回应。题材上,在这次参评作品中,国内外一些重大议题,如党的十九大、建军90周年、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议题均得到了多层次的关注和呈现。如抗日战争开端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自我认知和建构的问题,新闻访谈《抗战始于九一八》以中小学教材修改抗战起始年份为切入点来组织访谈,深入解析。而一些具体细微的民生议题也有多角度的报道和思考,有厚度有落点。

  形式上,突破和创新体现在多部作品中,观念突破与形式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电视作品来看,《习总书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声画组合、镜头运用、远近空间调度上均可圈可点,报道有事实有情感。《建军90周年直播》精心设计,镜头多元,细节叙事与宏大叙事兼备,整体恢宏大气,情感冲击力很强;《党代表通道》的直播点选在全国两会开始前半小时,让普通党代表直接面对全国民众倾诉心声,表达形式多样化,画面语言丰富; 此外,除了常规多元素组合,大数据、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新技术手段等在节目中多有运用,对传统新闻表达进行了再解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新媒体技术提供的新空间, 兼具新技术的锐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

  《网络传播》:中国新闻奖是否加重了在融媒体产品方面的评选比例,未来趋势如何?殷乐: 今年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设奖名额为50个,比此前同样单独提起申请并获批的国际传播奖项在名额上还要多出10个,在整体348个设奖名额中占比达到14%。从这个小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对新媒体作品的重视。纵向来看,媒体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中国新闻奖中有相应的体现,媒体发展的趋势是走向融合,创新形态不断出现,相信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带来的变化也会持续体现在中国新闻奖中。

  发挥把关作用 布局未来传媒

  《网络传播》: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之一,你觉得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具备了哪些要素,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和精神?

  殷乐: 优秀的新闻作品是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作品,是兼具大局意识、人民意识与专业意识的作品。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达了新闻工作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认知。

  《网络传播》:反转新闻频现,你怎么理解互联网时代“让新闻飞一会”?

  殷乐: 从媒体大环境来看,当前全球信息传播的特征表现为信息总量庞大,信息来源模糊,发声渠道庞杂,起到“扬声器”作用的多是算法机制、社交机制等,导致信息真假交织。技术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创历史新高,整体信息环境看似丰富实则匮乏。近年类似“后真相讨论”实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状态,在这一大背景下,反转新闻的出现不可避免。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出现新闻反转有多种原因,不能一概论之,目前来看,主要原因包括四点:一是事件的反转带来新闻的反转,伴随着事件的发展,新闻需要更新报道;二是事件发展了,但各媒体包括自媒体等各种信息平台的角度、节奏不一,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传播语境碎片化,让受众产生认知困惑;三是媒体单纯求速度,转载或引用社交媒体内容,对信息来源没有做深入采访和求证核实;四是报道者出于各种意图有意造假,这就属于假新闻,需要追查相关责任方。

  总体而言,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渠道都在发生变化,信息纷繁动机复杂, “让新闻飞一会”并非意味着让信息自我沉淀,清者自清,而是需要职业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扎实做好新闻采访、核实信息来源,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乱了阵脚,丢了真实。

  《网络传播》: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新闻生产流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科技如何与新闻行业更加紧密结合?

  殷乐: 新的技术会催生新的新闻方式、娱乐方式和交往方式。从新闻产制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变化值得注意。一是数据成为新闻产制的基本要素。不仅是机器人新闻、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无人机新闻等新的新闻产制流程和新闻类别会强化数据的作用,而且是在各类新闻中都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二是场景化、个体化的新闻产制和传播。譬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将用户个人的状态、需求以及所处场景的整体属性予以评价,进而为用户提供完全个体化的内容,真正体现出泛网络化、泛媒体化的价值。

  三是集体智慧和协同合作走向深化。当前众筹新闻、众包新闻已经体现了这一态势,未来的新闻乃至于媒介发展中协作和集体智慧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发展也会加大这一协作的规模和力度。

四是沉浸式新闻趋于常态化。虚拟现实技术其本质是对时空和认知的再造,其所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新的新闻感知方式,更是一种强调个体视角和主体意识的社会交往方式,未来可探索的空间非常巨大。(记者 熊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