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10月25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网络扶贫凉山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举行。会议现场,40家网信企业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及17个县市达成62个帮扶项目。这些项目协议涵盖网络覆盖、农特产品在线销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商培训、网络公益等方面,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会后,20余家中央和地方网络媒体人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昭觉、布拖三县,切身感受网络扶贫给大凉山带来的巨大变化。入住红墙木梁颇具民族特色的新寨,看到当地百姓运用物联网技术种菜、通过远程医疗看病……一路走来,网媒人看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网信企业的爱心帮扶以及山区人民靠自己的决心,这“三驾马车”正载着当地百姓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10月27日,网媒人走进凉山州普格县洛果村采访脱贫攻坚成果。图为记者采访洛果村村民。图/本刊记者 李天楠 摄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10月25日,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来罗大佑《童年》的歌声。这是该校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正通过教室讲台的屏幕上音乐互动课,屏幕的另一端连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二小,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通过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跟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凉山的发展变化之快让人感到吃惊。”看到这一幕的光明网的王丽媛在《网络扶贫让留守儿童共享教育公平》一文中如此描述。
据了解,通过网信企业的爱心帮扶,目前该学校812名学生都享受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过去我们学校平均分只有40多分,如今提高到了70多分。”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校长胡正华笑着说道。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网络扶智工程是‘授人以渔 的造血扶贫行动。”未来网的张冰清在《高海拔“双师课堂”、远程视频会诊“互联网+”成凉山脱贫新路径》一文中写道。
“以前谷莫村的村民平均只接受过3.8年的教育,基本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如今,在昭觉县谷莫村第一书记罗雅宏口中的这种情况已不会再出现。在昭觉县谷莫村和布拖县亚河村,以往村里的适龄儿童上小学的时候还只会说彝族语言,老师先要从普通话教起。如今,村里为3岁以上的儿童办起了幼教点,保证在进入小学以后可以正常上汉语课。
不靠等不靠要,靠双手创造生活
过去,布拖县亚河村的村民长期依靠种养殖业为生,村民的农产品最多能卖到镇上去,基本都是自己种养自己吃光。如今通过镇上农投公司与外界的合作,“以购代捐”的方式让村民的农产品实现了变现。此举帮助亚河村普通村民去年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贫困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接近4000元。四川新闻网的刘瑞强不由感叹:“来之前总觉得这里的村民还在过苦日子,其实好日子已经来了。”
同样,在谷莫村,村里采用对种养殖户进行经济补助,同时联系外界的爱心企业“以购代捐”来帮助村民将农产品卖出大山。“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干劲儿也更足了。”罗雅宏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村民俄的曲西的年收入从过去的4000元,提升到现在的3万元。川报观察的罗加山在《谷莫村的笑脸》一文中写道,“曾经的贫困面貌已不复存在,村民们脸上挂着由衷的笑容。”
除了产业帮扶,普格县的洛果村还帮助村民增强互联网思维。从今年8月份开始,村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村里的农民网校学习。“村民从最简单的发微信、聊QQ开始,再到入驻电商平台,变成电商老板,学会了自己在网络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洛果村第一书记、农民网校校长刘维介绍了农民网校的教学模式。
看着村民们熟练地操作着爱心企业捐赠的智能手机,中国新闻网的刘轩廷感叹,“这里的很多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山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开设网校后他们能够用手机浏览信息、网购、看视频。通过网络与外面的世界接轨,这种帮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在采访中有的农民还说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品牌创业致富,农民网校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整洁的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山坡的两侧,“农村电商真的好,卖货不往街上跑”的广告语在大凉山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醒目,普格县五道箐农业基地一派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景象。央广网的方永磊感叹眼前的一切让他颠覆了来之前对这里的想象。“感觉这里和很多农业发达地区一样,设备很先进,完全不像深度贫困地区。”
据了解,当地通过和网络运营商、爱心企业的合作,给每个大棚都安装了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墒情,并将病虫害数据传输给农技专家进行远程分析和指导,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溯源。此外,还帮助村民解决了销售端的问题,时令农产品预售、耐储农产品销售,一整套生产销售解决方案带当地村民走出了靠天吃饭、产品滞销的困境。
采访结束后,方永磊在《互联网企业开启脱贫攻坚大会战》一文中写道,网络为当地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商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民族一家亲的信任和自力更生的信心。
保障住房安全,远程视频看病
脱贫攻坚,不仅是村民钱袋子鼓了,还在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方方面面的保障。
走在谷莫村的村道上,人民网的王波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十月的彝家新寨,漫山翠绿,崭新的民居和大地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村民盖一栋房子大概需要10万块钱,其中村里补助3万,并为村民提供5万元的免息贷款,每年只需还1万块钱。
每年只还1万块钱,村民俄的曲西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她有牛有羊,还饲养了130多只阉鸡,年收入3万元。今年,俄的曲西也从过去破旧的土屋搬进了红墙木梁的新寨。
除了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疗条件也正在改善。《经济日报》的梁木在报道中写道,为解决偏远地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州计生委试点建设了远程医疗平台与远程预约挂号等服务项目。五道箐乡卫生院依托于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远程问诊与会诊,大大方便群众就医。
现在,洛果村村民在村卫生院就可以看三甲医院华西医院、州第一、第二医院的专家门诊。“只要简单在村里的卫生院挂个号、约个时间,就可以享受远程医疗带来的便利。”洛果村卫生院村医吴世明一边操作着远程医疗系统,一边介绍道。
前不久,谷莫村老党员贾古尔哈带着老伴儿和小孙女一起搬进了新建的村寨,对于未来,他笑言“阿鲁杰(彝语,意为不怕)”;亚河村青年党员社土沙鬼接过父亲社土沙住“致富带头人”的衣钵,多产业齐抓,他说今年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普格县学生土比扬海可以每周通过学校的网络视频和远在浙江务工的父母见面……大凉山,这片古老的大山深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 李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