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日前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提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政策举措。其中,互联网金融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不断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多举措鼓励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激发乡村金融活力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2.11亿,占整体网民的26.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民对金融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使用网上支付、网上理财、网上借贷的操作熟练程度也不断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广泛融合,越来越多地互联网企业开始拓展乡村金融业务,乡村金融正从无人问津的“荒土地”变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蓝海”。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乡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规范发展。

  作为乡村金融市场参与的新主体,一些互联网企业抓住政策机遇,深耕乡村市场,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帮助乡村金融市场进行资源调配和流程,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供需信息、资金、技术等支持,活跃了乡村金融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型互联网集团进军农村市场。部分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善,实现了依靠“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支持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为乡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业态、金融模式和金融服务,极大地激发了乡村金融活力和效率,成为乡村金融市场的一股“新鲜血液”。

    互联网金融立足精准脱贫总目标振兴乡村大发展

  越是金融不发达的地区,往往越是贫困地区。乡村金融市场大、需求广,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入乡村金融市场后,积极适应乡村市场的发展环境,创新运营模式和落地模式。如利用大数据征信等技术优势开发三农、小微融资市场,配合专项的扶贫贷款助力精准扶贫;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盘活乡村资源、资金、资产,激活乡村金融服务链;创造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金融形态,积极帮助扶贫对象创业就业。

  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下辖村柳林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熟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产品,有超过三分之一农户申请过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用来购置农机、种植经济作物、扩大生产;在西藏阿里,农牧民通过“三农金融服务点”即可在村里办理存取款、转账等业务,实现了足不出村便可享受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这样的“三农金融服务点”在阿里乡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能够满足农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等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扶贫的精准度,有效地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金融需求,让更多农户增收脱贫,大大提高了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昔日回不去的乡村正变得“大有可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不强、乡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互联网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清除障碍、攻克难题、夯实基础,加速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网信网 杨曦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