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媒体大脑”和MGC视频新闻的出现,是要在更高层面上,赋能记者和编辑,帮助媒体提高生产力。

2017年12月4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民众体验人工智能机器人。供图/CFP

  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媒体大脑”以15秒钟生成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瞬间引爆媒体圈,同时也引起了业界的担忧。拥有强大功能的“媒体大脑”会产生算法风险吗?记者会被机器取代吗?

  为预防算法风险,“媒体大脑”在两个方面做了预防工作:

  首先从源头上,“媒体大脑”严控数据源。新闻记录的是历史,更沉淀下了数据。“媒体大脑”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最大的新闻资讯库,包括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形式上会包含规整的新闻类文字、图文、音频、视频稿件,也会包含微博、短视频等用户产生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类UGC内容。我们会对这些内容再做结构化、标签化等各方面的处理工作,使传统的资料成为与计算相接的、可供大规模使用的数据。维护一个可信的媒资列表,内容生产仅在此范围内取材。这就相当于大量有经验的媒体工作者已经为“媒体大脑”把了第一道关,从而降低了出现不良内容的概率。

  其次在出口上,“媒体大脑”拥有一支自己的审核队伍,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MGC视频才会被发布。其他的MGC视频并没有浪费,而是作为内容反馈和反向样本促成了下一批MGC视频的改进。

  “媒体大脑”和MGC视频新闻的出现,不是要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要在更高层面上,把人与物的延伸连接起来,更快、更准、更智能地获得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赋能记者和编辑,帮助媒体提高生产力。

  第一,“媒体大脑”是一个智媒的平台,可以将人、物、视频、文本等所有的信息串联在一起,它扮演智能时代新闻生产基础设施的角色,来定义智能媒体时代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智媒的前提就是万物皆媒,万物成为数据采集、产生新闻资源的媒介,成为可传递信息和发布信息的端口。

  第二,增加了新闻资源。从摄像头和传感器、无人机传来的数据,相当于记者的眼睛、手、脚,让记者可以触达更远、更广、更深的内容,对突发事件报道线索的获取也更快、更准、更强。

  第三,存量数据和新增数据都将被管理起来。媒资库的智能使用,方便记者进行检索和调用生产资料。记者借助智能工具应用,可避免简单枯燥的工作,提升效率。在机器智能的武装下,记者可以探寻背后庞大的新闻资源。这样的人机结合与协同,将带来媒体完全不同的跨界融合。

  第四,智能工具的普遍使用,比如采蜜—— 实时声音转文本的技术,避免了简单枯燥的听录音的工作,解放了记者的劳动力。比如,数据可视化模版,降低了数据新闻门槛,使记者很容易上手。

  “媒体大脑”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意味着内容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将开启一个全新的AI内容生态系统。“媒体大脑”的目标是成为智能媒体时代的基础设施,成为AI内容的定义者和发布者。(傅丕毅、徐常亮:新华智云联席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