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讲述汶川故事 网媒报道不忘初心汶川十年,沧桑巨变,涅槃重生。网媒人聚焦新貌、展望发展,努力为震区百姓传递感恩的声音,为脱贫老乡寻找致富的新路,为汶川巨变带来新生的力量。
5月5日,网媒记者编辑来到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探访带领村民走上民俗旅游道路的羌绣绣娘沈艳燕。图/本刊记者 陈琳辉摄
灾区恢复重建得怎么样?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今年年初,他踏上汶川映秀镇的土地, 为百姓们送去新春祝福。看到他们生活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汶川十年,沧桑巨变,涅槃重生。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四川省网信办主办的“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网媒人实地探访灾区,聚焦新貌、展望发展,真实报道记录有温度的汶川故事,努力为震区百姓传递感恩的声音, 为脱贫老乡寻找致富的新路,为汶川巨变带来新生的力量。
为震区百姓传递感恩的声音
抗震救 灾、恢 复重建、发展振兴…… 十年间,汶川留下了太多震撼人心的珍贵瞬间,走过了奋发图强的不凡历程。重建家园是灾区人民最大的期盼,来自全国的援建者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让援建项目覆盖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产业生态等方方面面, 充分考虑了震区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十年援建,灾区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恢复,生态逐步修复,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全域覆盖。
“印象最深刻的是映秀新镇震后重建的新房子,屋顶无一例外都飘扬着五星红旗,让我感觉到无言的感恩。”中国日报网编辑姚瑶说道。
青川是浙江省对口援建县,来自衢州新闻网的周洋来到青川县城,看到感恩桥、感恩阁还有刻着他同事名字的感恩文化墙时,深切地感受到了青川百姓与浙江援建者之间的深情,他通过《从没哪一刻,我如此为浙江自豪》一文传递了青川百姓对浙江援建者的感恩之情。
“我看到当地人民都有了崭新的未来,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这种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而在重建中结下的这种友谊也将是永恒不灭的。”东北网赵亚东表示。为了更好地传递震区百姓对援建者的感恩之情,多家网络媒体报道了“十年·邮爱”明信片活动,活动中汶川百姓写下对全国援建者的祝福语,传达了对援建者最诚挚的感恩与思念。
令中安在线记者史睿雯动容的是, 受访者愿意掏心窝子真诚对话。史睿雯深入采访,力求抓住故事的每一个细节, 真实呈现安徽对口援建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安徽对口援建的松潘县发展新貌。
为脱贫老乡寻找致富的新路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十年来汶川百姓奋发图强的珍贵瞬间和十年后脱贫老乡寻求致富路的新需求是网媒人实地走访报道的侧重点。他们走过广元市、绵阳安州区、北川县、平武县,来到德阳市、阿坝州,用鲜活的事实报道脱贫致富新路子、特色产业新思路,聚焦汶川未来新发展。
脱贫老乡不仅需要资金有路,更愿想法开路。网媒的深度报道想要做得好,既要当好政策解读的“好向导”,还要分享致富内容的“朋友圈”。如何让震区老乡的樱桃甜了不愁卖、冰糖心的苹果更爽口?长城网张欣来到海拔2100米的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报道农村产业调整给佳山村带来的新变化,分享佳山果农的“致富经”;光明网宫辞走进绵竹市孝德镇的年画村,探访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情况,通过一分钟微视频展示村民用辛勤与智慧绘制的
“画景”;南方网曹雅琴来到灾后重建的罗圈岩村,展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农旅结合发展新思路, 点燃广元扶贫搬迁的脱贫致富路;四川新闻网罗梦宇从农村金融改革的角度切入,实地探访成都农商银行在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为脱贫老乡需求的钱路子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绵阳江油的爱情谷、广元朝天区的岭上荷塘安置点和青川初心谷为震区农村的发展率先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四川发布余东注意到了其中的变化,他通过报道呈现这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希望能够为更多的脱贫老乡带来更好的致富新点子;中国西藏网李巧娟回访阿坝州理县藏寨,关心甘堡藏寨老乡如何充分利用重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弘扬灾后重建正能量……
为汶川巨变带来新生的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震区重建需要新生的力量”,通过报道鼓励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回灾后重建的家园,参与家乡的建设,是网媒人对此次探访活动的期盼。
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尚春来到李白故里江油市,通过短视频等报道方式真切地展现江油灾后十年巨变。她希望自己的报道能让更多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重建家园。
年轻人返乡后,如何通过电商生意,让“土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国搜索编辑刘洋生动讲述了“青川山大王”赵海伶艰苦创业的故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牵挂家人的赵海伶赶赴家乡与亲人团聚,陪在家人身边共同参与家园重建,通过互联网电商生意,将山里的香菇、竹荪、黑木耳等“土货”逐步销往全国各地。
“看到这里乡村产业振兴了,农民增收致富,生态植被也逐渐恢复,尤其是看到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创新工业、生态农业、羌绣文化等特色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听那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诉说他们重建家园背后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很激动。”四川在线邓童童是四川人,作为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和十年后汶川巨变的探访者,她希望报道中呈现的新汶川能吸引更多的在外务工的年轻老乡返回家园,为巨变后的汶川带来更多新生力量。
好的新闻报道能润物细无声般汇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能量。在此次主题活动中,各家网络媒体找准拍摄角度,挖掘内容深度,文字、图片、视频全上阵,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呈现汶川新貌,有力地传播了接地气暖人心的网络正能量。截至5月15日,参与“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网络媒体共设置汶川专题20个,原创稿件385余篇,转载稿件273余篇,微博话题#512 汶川地震十周年#累计阅读4794万,讨论回复量达3.5万,微博325条,微信图文稿件60余篇。(文/本刊记者 陈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