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集中反映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特别是展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效。

  5月14日,网媒记者编辑走进安徽,针对马鞍山市长江非法码头整治情况进行采访。 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摄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段文明,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哺育。长江,先秦称“江”,汉谓“大江”,晋名“长江”,全长6300 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从茫茫雪山东流到海,从三江源到崇明岛,长江滋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文明发展浩浩汤汤,工业进程势不可挡。但随之而来的毫无节制地建非法码头、开化工厂等,使得一江清水由碧绿变浑浊,母亲河满目疮痍。长江严重透支,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说:“病了,病得不轻了。”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是时候变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

  长江之歌由谁传唱?根本大计如何落实?生态发展成效如何?5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共同策划、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中央网信办与生态环境部首次联合主办的网络主题活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谱写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进行着深邃的思考。长江沿线 11个省市印满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沿途留下了句句隽语:“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不是一个个独立单元,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2016年1月5日,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018年4月26日,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 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工业文明跃迁到生态文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有深刻认识并作出了积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比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这个粮草,指的就是思想认识。思想统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沿江绿意扑面而来,沿线环境焕然一新,沿途百姓喜笑颜开。有数据为证:天堑变通途,一桥飞架南北,长江流域建造近百座大桥;高峡出平湖,长江流域建成水坝五万多座,水电站近两万座;2016年至2018年,928 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开工826个,完工498 个;959座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其中809 座完成生态复绿。

  风樯动,起宏图。长江宛如一条舞动的巨龙,舞出气象万千的发展新境界, 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沿江共起舞上下齐联动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长江经济带不是独立单元,涉及11个省市,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协调协作。此次沿线11省市同时开展的采访活动,便是上下游记者共同“起舞”,联动报道。活动以“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为主题,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特别是展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效。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负责人对参与此次主题活动的记者编辑提出了高要求:要聚焦主题、发挥特色,创新传播互联网时代的长江新故事;要聚焦活动主题,下功夫思考、下力气研究, 写出有分量的定调之作,要注重发挥网络传播特色,用好新兴技术,用活网络语言,让动人的长江新故事在互联网空间得到更及时、更全面、更鲜活的传播。

  活动分线上和线下两大部分,线上活动为5月2日至6月5日,设置有“长江诗词”朗诵比赛、“图说长江”网上摄影大赛和“我为长江种棵树”游戏等活动; 线下集中采访报道为5月中旬,活动持续6天左右,300余名记者编辑分组奔赴长江沿线省市进行采访,运用文字、图片、航拍、短视频、直播、VR等多媒体形式, 深度挖掘、立体报道,涌现出一批网民“看得见、喜欢看、看了赞”的精品佳作, 淬炼出一批勇立潮头、妙笔生花的网络记者编辑。

  妙文写生态落笔著华章

  网媒记者或沿江而下,或溯流而上, 他们把大力整治后的沿江生态如实报道出来:或从当地百姓入笔,小人物反映大主题;或从长期观察中寻找亮点。

  在重庆,记者们来到开州汉丰湖,登上文峰塔,一览汉丰湖美景。“开州人从中国桑基鱼塘传统农业理念中受到启发,提出了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工程建设模式。”《重庆日报》记者朱丹红在报道中介绍,在汉丰湖南岸海拔172米~175米的区域,也是湖水水位下降后的泥沼区,开州人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岸水塘。以前的沼泽地,现在成了翠绿的荷叶丛。

  在湖南,华声在线的王一辰在《常德桃源:做好水文章,答对生态卷》一文中化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连用4个成语:“山环水绕、鸟语花香、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为了将这幅山水图变为实景,桃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着力建设美丽桃源。

  在贵州,多彩贵州网的文波在《贵州铜仁:在生态文明路上“护绿”前行》一文中写道,山上山下绿似海,绿水青山迎客来。5月行走在贵州梵净山的脚下, 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在安徽,人民网的韩畅在《合肥官亭林海:江淮分水岭上的绿色大本营》中写道:“官亭镇发挥与淠河相邻的优势,清淤护坡,兴修小水利,广栽苗木, 经过十余年发展,硬是把一水三田六分岗的丘陵地变成了三水六田一分岗的绿色大本营。”

  ……

    6天,11省市,60余家媒体,300多名记者编辑,脚步绵延6300公里,上游和下游联动,他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出发,寻找顶层设计下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故事,既反映治理成果,又追问发展之道。正如中国江西网记者曹琦所言:“还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长江沿线人民的普遍愿望,人民建设美丽幸福家乡的强烈愿望,正是他们朴素的中国梦。”(文/本刊记者 潘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