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这一论述为我国新时期下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指出,要实施网络扶贫五大工程,从网络设施、移动终端、信息内容、电商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系统部署、同步推进。

  《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网信中国”整理相关稿件,推出“网络扶贫新成效”系列报道,与网民一起见证网络扶贫成果。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网络扶贫新成效之网络扶智工程篇》。

  网络扶智为永久脱贫催生“内在动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在网络扶贫行动的五大支柱中,网络扶智工程是核心。网络扶贫,不仅要丰富口袋,更要丰富脑袋。摆脱贫困的根本在于教育,在于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意识和技能,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克服交通闭塞等困难,及时将正能量传递给贫困户,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及时将知识信息传递给贫困户,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

  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中要求,通过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生教育水平;通过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过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这些举措,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贫困地区的儿童和青壮年指明了一条脱贫之路,也为贫困地区永久脱贫催生出“内在的动力”。

  激活各方力量 网络扶智工程成效初显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在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各高校、各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为网络扶智工程添砖加瓦。

  在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方面,《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解决了400多万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缺乏而开课不足的问题。多地因地制宜,发展在线教育,使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加快缩小。安徽省首创优质校带薄弱校,实现4900多个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甘孜州搭建甘孜智慧教育A、B两个平台对接区域外优质学校和区域内薄弱学校,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 “水土不服”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也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北京与拉萨实施的“京藏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实时互动的示范课、集体教研、专家讲座等方式,实现“北京拉萨同上一节课”,真正促进了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比翼齐飞”。

  在开展网络技能培训方面,各地区依托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资源对接和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地区青年、妇女创新创业。2016年11月份,海南省委省政府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夜校节目每周一期。目前,海南全省设有2690个夜校教学点,共有13万多学员到夜校教学点集中收看、学习和讨论。电视夜校开播以来,已陪伴桥头镇贫困户走过一年半的时间。当初,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957人,2016年完成54户、225人脱贫,2017年完成147户、606人脱贫,2018年将完成剩余的33户、126人全部脱贫的目标。

  在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方面,根据人社部统计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初,我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700万,平均每名返乡创业者能带动四人左右的新就业。在此基础上,国家继续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乡村振兴。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网络扶智工程是“授人以渔”的造血式扶贫行动。目前,网络扶智工程的攻坚行动正在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2.0计划已经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未来,各地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打出组合拳,用现代知识和科技武装好农民的头脑,让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彻底摆脱贫困的命运。(中国网信网 周楚卿 编辑整理)

 

网络扶贫新成效之网络覆盖工程篇

网络扶贫新成效之农村电商工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