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上演了一场“一个人的法庭”,原告在家中,被告在1200多公里开外的律师事务所,靠智能系统在线面对面。更令人惊叹的是,书记员是“机器人”,庭审现场仅法官萧方训一人。许康平摄(人民图片)

  天津市滨海新区法院互联网在线庭审系统日前正式上线试运行。这是天津市首家以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搭建的互联网在线庭审系统。未来,当事人如果不能出庭,可以通过互联网参加庭审。这样不仅能减少当事人往返法院的次数,还可提高庭审效率。

  其实,这并非中国法院首次试水在线庭审。吉林、浙江等地已建立电子法院、网络法庭,实行网上立案、网上审理、网上送达,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2017年8月18日,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挂牌成立。在线庭审成为中国庭审新模式。

  在线司法便民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也给司法工作提供了便利。把互联网引入司法,进一步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6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截至2018年2月底,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64.6万件,观看量48.5亿人次。互联网为司法公开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直播庭审到参与庭审,互联网不再只扮演信息公开的角色,而且与庭审融合起来,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为司法便民提供支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武晓雯对记者说,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涉互联网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但当事人大多不在本地,参与诉讼耗时耗力,“互联网在线庭审”的推出,正是为满足诉讼参与人新时代多元化司法需求,提升互联网时代司法工作水平,提高法院案件审判效率的创新性举措。

  2017年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时,就对外公布了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的类型:包括互联网购物、服务、小额金融借款等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因互联网行政管理引发的行政纠纷等共计六类。

  打破时空围墙

  天津网上庭审系统上线的第一案是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原告代理人在北京,被告代理人在天津,双方通过网上庭审系统参与审理。在庭审中,通过系统来进行质证。庭审结束后,依靠系统提供的二维码在庭审笔录上签字,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减少了来回奔波次数。

  全程网上办理是互联网庭审的最大变革。所有涉及审理的环节全部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参与案件审理程序。

  互联网在线庭审对当事人身份的核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实名认证软件来对当事人进行身份核验,在开庭前则会采用当事人持身份证在线验证的方式核实身份。伴随着人脸识别、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核验当事人的身份。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怀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互联网在线庭审突破了传统庭审的时空限制,将物理空间的庭审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实现。当事人能够在线陈述诉讼请求,出示证据,答辩,完成质证以及事实调查等,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庭审笔录和电子签名,极大地提高了庭审效率。

  建设智慧法院

  在线庭审是智慧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推动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初步形成,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和智能化服务。全国3525个法院和10759个人民法庭全部接入专网,实现“一张网”办公办案,全程留痕,全程接受监督。

  专家认为,互联网法院(庭)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新事物,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耐心去加以完善,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互联网庭审总体运行已初显常态化,在线庭审平台以及规程日渐成熟并日趋制度化,但也存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形式化、规则缺失等问题。”武晓雯说。她建议,进一步对互联网诉讼平台进行优化,对诉讼平台审理规程的制定加以完善,例如明确庭审的案件类型和条件,建立分级申请观看制度等等。

  廖怀学希望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完善硬件设备,提升在线庭审各个环节的“用户体验”,有效衔接传统庭审和在线庭审。“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的庭审模式下,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仍应得到保障。未来也要进一步普及案件执行等诉讼环节的在线处理,让正义触手可得。”廖怀学说。(记者 张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