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梵净山,鸟语蝉鸣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雾缠绵,花漫桃园情浪漫,云卷云舒爱依然。”一首《我的家乡梵净山》唱出了梵净山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5月14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之“生态发展看贵州”的采访队伍走进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

图为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正门。中国网信网 刘娜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一道重要的生态防线,而贵州则是这道生态防线上的重要屏障。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绵延56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3个完整的垂直植物带谱,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是地球同纬度上的“唯一绿洲”。“这是一个奇妙的自然世界,6000多种物种在这里共同生长。”在接受采访时,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邱阳告诉记者。

图为梵净山景观。中国青年网 宋继祥 摄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梵净山像一个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孕育着数千种生灵,滋养着56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及山下土地,更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断注入“绿色能量”。

同时,保护区充沛的降雨量和富集的负氧离子使环梵净山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依托梵净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以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可以得到不断壮大,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保护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就是守住区域经济的生态“红利”。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梵净山巍峨磅礴、峰峦叠嶂,在保护区内物种相当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网络成员”之一,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一直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据了解,为尽可能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总面积约65万亩的保护区目前仅开放了4万多亩。保护区配备了大量护林巡查工作人员,并推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设索道和多条栈道,有效分散客流;拆除大量宾馆及相关设施,禁止游客在景区内过夜,降低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规范景区垃圾清运管理,定期进行垃圾外运,缓解景区环境压力……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保护区开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并逐步形成长期的生态保护机制。

邱阳向记者介绍:为了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梵净山在招商引资之前就确立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原则。开放与发展双措并举,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

绿水青山带来真正“生态红利”

得益于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要求,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梵净山走上了以生态旅游业、生态渔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江口县净河村的冷水鱼养殖场位于梵净山脚下西侧,与青山绿水相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江口县生态环境良好,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水温稳定在15-24℃。

图为航拍江口县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场。多彩贵州网 杨昌鼎 摄

“建厂之初,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选定梵净山脚下的净河村,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水质好。我们养殖的鲟鱼对水温、水的纯度、溶氧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水质必须好,否则根本养不活。”江口县德旺乡副乡长蒋志国向记者介绍说。

该养殖场养殖了三文鱼、中华鲟、鸭嘴鲟等多种冷水鱼,实现了年产商品鱼600吨,鱼苗300万尾的产量。据介绍,2017年,该养殖基地往广西、广东、越南等地输送三文鱼、中华鲟共计32万斤。

距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寨沙,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这是从前人们对寨沙侗寨的印象。当记者们走进如今的寨沙侗寨,映入眼帘的是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的旅游山寨。

据了解,2010年,这个寨子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2012年,寨沙侗寨依托梵净山的旅游优势,在原先的土地上重新规划建设了侗寨新村,从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现如今,寨子中的75户人家有62户都开了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生态旅游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绿水青山给寨子带来了真正的“生态红利”。

守住绿水青山,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梵净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发展。(中国网信网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