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三,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上白羊村小广场上,哈哈腔剧团又唱了起来。今年,哈哈腔的“身份”发生了新变化:2018年1月,上白羊村哈哈腔刚刚入选保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76岁的崔永江曾是村剧团的负责人,说起本村哈哈腔剧团,老人脸上一片自豪。据他介绍,哈哈腔是流行于河北、山东一带的地方传统戏剧,上白羊村的哈哈腔至今已经传承了六代,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每年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庙会,上白羊村剧团都会表演。

  崔永江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抄的二十多本哈哈腔剧本。手抄、整理剧本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老人坦言,只是因为“爱好”。

崔永江的手抄剧本

  分享这份“爱好”的还有哈哈腔剧团的“演员”,20余名来自上白羊村的普通村民。他们农闲时每晚排练节目、节庆庙会时义务表演、将传统工尺谱翻译成更易懂的简谱,凭借的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坚持和热爱。如今,哈哈腔入选市级“非遗”,也回应了老人和剧团演员们的这份坚持。

剧团演员在简单搭建的后台上妆

  谈到“非遗”传承,崔永江认为,这对于刚刚通过“非遗”申请的上白羊村来说仍是个挑战。据他介绍,村剧团里的演员最年轻的也有四十来岁了,年轻人忙于学业、工作或者常年在外,对当地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村剧团要发展下去,一要提高表演水平,二要更多吸引年轻人到剧团中来。现如今国家政策重视传统文化,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哈哈腔、了解民间传统文化。

  上白羊村哈哈腔可以说是这个小县城中大部分民间艺术传承的一个缩影。有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老艺人的坚持,但也面临着年轻人不了解、难传承的现状。

  针对这种状况,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都在做出努力。据当地宣传部门介绍,春节期间,共有六个村子,像上白羊村一样展开了“非遗展演进万家”的活动。“非遗”来到村民的家门口,不仅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重新认识家门口的“大戏”。在县城的各景区,通过民俗展板、传统花会表演等,传统民俗文化走到人们身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的表演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摆字龙灯表演

  在吸引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传承本土文化方面,驻扎在易县清西陵景区内的一对80后夫妇也做出了尝试。

  2015年,原本在设计院和央企工作的梅静夫妇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集公共图书馆、民宿等于一体的文创空间——听松书院,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背靠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创立书院,女主人梅静希望能将文化遗产传播出去,同时也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回家的平台”。

  就在上白羊村哈哈腔剧团表演时,正月初三下午,他们的2018年第一期公益讲堂也开讲了,讲座的内容正是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历史与文化。

公益讲堂吸引了不少当地民众参与

  据介绍,书院还为在这里工作的30多名村民提供免费的培训,其中包括学习崖柏雕刻等传统技艺。在书院门口,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挂牌成为当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这表明,梅静的尝试正在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未来也必将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