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指尖上的技 艺,从民间文学到民族歌舞,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 和未来。它们值得记录,更需要传播。本刊记者随网媒记者编辑一起,用镜头探寻散落在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的文化珍宝。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参观。该馆是以展示中国水族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民族类专题“田园式博物馆”,分别从水族概况、美丽家园、水族历史与社会发展、水族文化、习俗与节日、欣欣向荣的水家新貌等六个方面展示水族文化习俗。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小黄村。小黄村是远近闻名的“侗歌窝”,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爱唱“侗族大歌”,牙牙学语的孩童在侗族歌声中长大。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穿洞基地,体验神秘的古法造纸技术。古法造纸是丹寨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延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图为苗族大姐在晾晒记者编辑亲自体验的作品。

  9月1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卡拉村苗族同胞制作的鸟笼。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走进山西“非遗”展,现场观看“非遗”传承人制作面塑。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在手中将面粉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立现眼前。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走进山西“非遗”展,近距离体验“非遗”传统陈醋酿造。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经蒸、酵、熏、淋、晒酿制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

  9月19日,网媒探访团走进山西平遥古城,近距离观摩推光漆器的制作过程。推光漆器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推光漆器为代表。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9月18日,网媒探访团走进山西“非遗”展,体验“非遗”项目吕梁剪纸。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这里的人们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便可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

  (图 / 本刊记者 刘沁娟 杨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