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论何种作品、在哪种渠道传播,最温暖的终端始终是人心。华龙网《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收获了可观的传播效果,5天内,全网各平台总阅读量已达1.03亿人次

2017年8月,华龙网记者赴下庄村,在村民家中进行采访。图/本刊图片库

  “下庄似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极度偏僻、交通不便,“锁”在“天坑”之中。要出下庄,必须爬过108道拐,一个来回就要一天时间。修路,成了下庄人改变命运必须要过的一道坎儿,其难度如同愚公移山。1997年起,下庄人开始问天要路。空中荡、壁上爬,在山间悬空钻炮眼,用炸药在峭壁上炸出立足之地——下庄人修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2004年,一条8公里的“天路”在绝壁上初见雏形…… 自助者天助,古语诚不我欺,下庄精神,便是典范例证,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11月1日起,华龙网连续推出《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5天时间内,该系列报道的总阅读量已达1.03亿人次。“下庄精神”传递的脱贫正能量感动众人,有网友留言,“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他们的辛苦、牺牲不只是给子孙后代造就了通往山外的道路,而且也给了子孙们一片光明的未来!”

  抓住关键节点重点策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下庄修路过程中,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不曾中断。下庄的故事,正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缩影。

  2017年11月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华龙网抓住契机,在年中进行下半年重点选题策划时,以“精准扶贫”为方向,将目光瞄准基层,经过大量收集、整理和筛选之后,决定以巫山县下庄村修路历程为选题,进行重点策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随后,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20年来,巫山县下庄村村民不等不靠,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下庄精神”构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强大正能量聚集体。下庄人为美好生活顽强奋斗的精神,在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并成为《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的强大背景。

  走心形式引发读者共鸣

  1997年,一条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告诉大家:要修路了!“不修路,我们就会永远穷;修了路,我们就有希望过上好日子!”毛相林这番话,让村民沉默了,沉默之后大家纷纷举起了赞同的手。1997年12月,下庄人炸出了第一个开山炮,他们大胆跨出了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20年间,面对这条外地人都不敢来修的路,下庄人的字典里没有“怕”字。前后牺牲6人,下庄人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

  源头有活水,为了让作品更加丰满,华龙网派出多名包括首席记者在内的采访团队两度深入下庄村蹲点采访。

  “‘爸,你牵挂着的这条路通了,还铺好了水泥,旁边有护栏,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掉下去了。’黄玉秀的声音很轻,山谷里风一吹,仿佛带去了很远的地方。”在修路过程中牺牲的村民是报道的重点,经过多方联系,报道组终于找到当年修路牺牲的村民黄会元的妻子和儿女,记者一路奔波赶往万州进行采访,从家属的视角构建起修路故事的重要部分。

  为了深入还原当年下庄修路的场景,记者兵分两路搜集史料,一是在重庆市图书馆、报社资料馆查阅多天,将《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从1999年至今的报刊全部进行查阅,收集了很多感人的细节以及当年社会各界的反响和捐助;二是多方联系当年参与报道的记者,最终还原彼时下庄村的模样,掌握了更多关于下庄修路的背景和心路历程。正是这种俯下身、沉住气的采访,让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具深度、厚度和温度,不同于常规重大主题宣传策划的风格,而是以一种走心的形式引发读者共鸣,从而达到受众主动进行传播的效果。

  多渠道传播打造“爆款”

  11月1日起,华龙网陆续推出深度文图报道《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上、中、下篇)》、视频《微纪录|一个不能少:绝壁凿“天路”》、H5《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高清图片专栏《[万花瞳]一个不能少:下庄“愚公” 问天要路》,形成深度稿件、视频、H5、高清图片、VR全景、原声再现等多产品矩阵。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位,根据内容选择呈现形式,实现展现深度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0月31日下午,华龙网提前放出30秒短视频预告片,瞬间刷爆朋友圈。看到预告片后,《重庆日报》主动联系华龙网,提出接下来三天每天拿出一整个版面,和华龙网同步刊发《一个不能少:绝壁上的“天路”(上、中、下篇)》,这是《重庆日报》第一次大规模地刊登同城其他媒体报道,也是党报和党网一次深度合作的示范,更是媒体融合“中央厨房”机制的又一次有力实践。

  通过传统媒体的渠道加持,《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权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该系列报道成为爆款作品的一个开端。

  无论何种作品、在哪种渠道传播,最温暖的终端始终是人心。《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收获了可观的传播效果。系列报道刊发后5天内,全网各平台总阅读量已达1.03亿人次。其中,华龙网自有平台“重庆”客户端点击量超过109万,PC端独立访客数达到53万,微博访问量超过215万,微信阅读量近20万。

  同时,该系列稿件被人民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上百家媒体转载;视频《微纪录|一个不能少:绝壁凿“天路”》被腾讯网、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等首页转载,仅仅5天内播放量总计达到5928万次。

  《绝壁上的“天路”》全媒体系列报道能收获上亿级的关注度,除了本身的内容和媒体融合两个原因外,还离不开打通全流程链条。在推广环节,除了有党报加持,网站与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进一步放大了传播效果。可见,渠道的畅通对于新闻作品而言,同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这需要全流程各个环节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创作出有深度、厚度和温度的“亿级爆款” 产品。(文/记者 刘沁娟)